文/邱斐顯
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 醫師。照片提供/劉嘉逸。
本文刊載於2009年11月《人本教育札記》。
如果我沒當醫生,大概會畫畫、寫文章,四處流浪吧!
1981 全國青年創作展入選作品:歲月(之一),水彩,50
x 70 cm
除了學醫、行醫之外,劉嘉逸也擅長繪畫。三十歲以前,他的水彩畫作多次入選全省美展、台陽美展、雄獅美術新人展等臺灣重要美術展,曾獲全國青年水彩比賽第二名,臺北市寫生比賽首獎,列名「台灣美術年鑑」及「世界華人藝術家名錄」。
第 6屆雄獅美術新人展入選作品:歲月(之二),水彩,55
x 70 cm
劉嘉逸從小就喜歡畫畫。他的祖父與父親也都喜歡繪畫。他的祖父就讀台北師範學校時,日本有名的畫家石川欽一郎,就是學校裡教授繪畫的老師。父親則是劉嘉逸繪畫方面的啟蒙者。小學四年級時,父親帶著他從南投搭車到台中,向資深前輩畫家楊啟東學畫。父親為了訓練他獨立,學畫期間都讓他自己一個人搭車往返台中南投。
「楊啟東 老師,就是台大數學系知名教授楊維哲的父親。我跟著楊 老師上了一整年的畫畫課。他是日治時期非常傑出的畫家及藝評家,以直言聞名,也因直言與特立獨行,一直被排在藝術界主流之外。」劉嘉逸說「其實,那時候是小孩子,多跟在旁邊看,聽楊 老師闡述藝術的理念與人生觀。學到的,主要是楊 老師不逢迎媚俗,真誠看待自己,面對世界的生活態度吧。」
36屆全省美展水彩畫部入選作品:少女,水彩,50
x 70 cm
44屆台陽美展西畫部入選作品:歸,水彩,110
x 75 cm
劉嘉逸繪的插畫
劉嘉逸繪的健保漫畫
畫畫一直是他的興趣與嗜好,一直到大學畢業後,他仍然持續作畫。近二十年來,他因醫務繁忙,不得不放棄繪畫。問他會不會覺得可惜?「沒辦法呀,這就是人生。」劉嘉逸這麼說,「如果我沒當醫生,大概會成為畫畫寫文章,流浪賣唱的嬉皮吧。」
專科醫師初試失利,人生計畫因此轉折
一九九○年,劉嘉逸完 成住院 醫師訓練,正全力衝刺「專科醫師」的考試。筆試成績,他第一名,榜首奪冠。沒想到,口試成績,他居然被當掉!
「考完後,我表現得很鎮定,自己表現不好,不怨天尤人,直到一位好友莊 醫師打電話來安慰,我說著說著,竟失控痛哭失聲,哭了十幾二十分鐘。」劉嘉逸當下有一個體認,「努力不見得有收穫。」但是他卻因此而更加努力、更加認真工作。
本來他打算考上專科醫師之後,就準備出國深造,但命運捉弄人,他第一年考試失敗,計劃也跟著改變。「如果那一年專科醫師考試順利,我可能接著安排出國進修,往後的發展或許會更好,也或許不好,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因考試失敗,而被留了下來,再考一次,很多人生機遇都不一樣了。」
一九九一年,劉嘉逸通過專科醫師考試。一九九二年,台北榮民總醫院正大肆整頓,院方公告上表明,主治醫師遇缺不補,因為這樣的政策,劉嘉逸轉往長庚醫院精神科尋求發展。
精神疾病 病的是大腦不是心理
2007年,劉嘉逸於東南亞神經科學研討會(2nd
SEA CNS Conference) 大會演講。照片提供/劉嘉逸。
行醫二十多年,劉嘉逸認為,台灣精神醫學發展,有著相當大的改變。現今年紀四十歲以上的精神科醫師,大多是對「精神分析」有興趣,才會走上精神醫學一途。然而,一九八○年代以後,對精神疾病患者的研究,從以「精神分析」為基礎,轉變為以「生物醫學」理論為基礎,研究患者腦內所起的化學變化。
這是進步的醫學轉變,劉嘉逸強調,「把精神疾病當成大腦的疾病,是最好的治療方式,這樣才不會對這種疾病產生價值判斷,就如同一般患者感冒、或得糖尿病一樣。」他說:「生物精神醫學,同樣重視心理治療,就如同糖尿病患者,運動、減壓、飲食控制也很重要一樣。」
過去「精神分析」理論,認定精神疾病患者是心理問題,尤其自幼成長經驗,或父母扶養教育過程偏差,才會導致患者得病。劉嘉逸覺得,「這種觀點,常常把患者的疾病歸咎到母親身上,這是『不人道』的思想。而且一人有病,社會上的人會怪罪於病人的家族,這對患者的家族是一種責難。」
現在「生物醫學」理論的研究,不論對病患本身,或是病患家屬,都是中立的。病患可以得到正確的醫療方式,家屬也不再背負污名,醫療體系也給予病患家屬也是「支持」而非「責難」。
不過,身為一個專業醫師,劉嘉逸感慨地說,「社會大眾的醫學知識不夠普遍,很多人仍然認為精神疾病是心理問題,因此造成治療上的困難。」這是他從醫以來,在專業領域努力很久,卻仍深感無力的落差。
從事精神醫療工作多年,劉嘉逸始終沒有忘情「寫作」,工作之餘,他勤於寫文章,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來檢視台灣醫療制度中的醫病關係。二○○五年,他寫了一篇<看病人多?還是看電腦多?>文筆幽默風趣,但一針見血,道出現代醫病關係中的矛盾與衝突。
很難想像,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憂鬱症患者逐年增多,當年頗受鄙視的「冷門」醫學--精神科,不但越來越重要,甚至炙手可熱。一般患者想預約掛號精神科門診,幾乎是一診難求,少說總得等上數個星期至數個月。而劉嘉逸主任就是這樣,一路留在長庚醫院精神科,奮鬥了十七年。
劉嘉逸 醫師,1983年畢業於陽明醫學院醫學系,1985年進入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完 成住院 醫師訓練,升任臨床研究醫師。他建立北榮照會精神醫學制度。曾兩度獲選台北榮總「臨床績優醫師」。1992年轉往林口長庚醫院任職,歷任精神科主治醫師、照會精神醫學小組負責醫師,急性病房主任,教學主任等職,現為長庚醫院林口總院精神科系主任。
除臨床教學外,劉嘉逸曾獲長庚醫院實習 醫師票選「教學優良主治醫師」6次,並當選 2006年及 2008年長庚大學優良教師。
劉嘉逸也曾擔任國衛院精神醫療組憂鬱症治療共識小組召集人。目前,他是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憂鬱症治療指引小組委員、亞洲神經精神藥理學會理事、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等機構或組織多項委員會委員。
劉嘉逸「個人畫作」重要獲獎資歷:
第 7屆
全國青年水彩比賽大專(含甲)組第二名
第 8屆
全國青年水彩比賽大專(含甲)組第三名
1981 全國青年創作展入選 (作品:歲月(之一))
44屆 臺陽美展西畫部入選(作品:歸)
第 6屆
雄獅美術新人展入選 (作品:歲月(之二))
36屆 全省美展水彩畫部入選 (作品:少女)
37屆 全省美展水彩畫部入選 (作品:午后)
第10屆
全國青年水彩比賽社會組入選
1984 台北市萬人水彩寫生比賽社會大專組第一名
(註:本文部份文章,收錄於2009年11月《人本教育札記》,「自我實現者」專欄,原篇名為「劉嘉逸:迷戀教育的精神科醫師」)
本文收錄於《想為台灣做一件事》,2010年出版,前衛出版社發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國外很多介紹名人都有簡單的家庭成員敘述,譬如已婚or未婚,(甚至妻子
回覆刪除名字也寫出),一兒一女....
還有....
第幾屆得什麼獎....建議括弧寫出西元哪一年,這樣更可推知什麼年紀得
了哪種大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