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我的大學選系之憶

文/邱斐顯




最近,我女兒正忙著以學測成績申請學校。為了這件事,有一晚,我們母女兩人,坐在電腦前面,瀏覽了幾百個科系,花了一個多小時,其中還包括好幾次電腦上網人數過多,網頁跑得很慢、甚至當掉的記錄。


每年的這個時候,很多高三學生,正準備提出申請大學科系,但是他們真正懂得「想讀」的科系是什麼嗎?那些他們想讀的科系,和他將來就業一定有關嗎?學校的老師們、大學的教授們,一再苦口婆心地勸學生,「不要選錯科系。」但是,這有用嗎?


女兒近日來,為了申請學校選擇科系的事,憂心忡忡,她面有愁容地說:「這大概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得,不知道自己現在要怎麼辦?未來要怎麼辦?」


女兒轉而問我:「媽媽,妳以前考大學、讀大學時,怎麼選科系的?」是啊。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我已經高中畢業三十一年了。現在輪到女兒要為大學考試傷腦筋了。


「我們以前那個年代,不像現在資訊這麼發達,考大學時,科系選項也沒有現在這麼多。七月的大學入學考試,考完後,收到成績單,就選填一些『志願』的科系……現在的考試與申請流程,都太複雜了。」女兒對想念的科系,以及未來的出路,不是十分確定,她的徬徨寫在臉上。


「我記得,我考試那年,試題答案出了一些小狀況,後來還可以加分,使得總成績有所變動。」


1983年,我高三那一年,本來應該好好認真地拼一拼大學聯考,但是我沉迷在港劇裡,本來該用來讀書的時間,都拿去看電視劇了。考試成績收到後,我知道自己可以讀「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但是不久之後,因為有一科試題的選項有問題,後來大學聯招中心重新計算成績,每個人又得到一份新的成績單,有的人維持原來的分數,有的人多加了幾分。我是後者,幸運地多得了幾分。


結果,重新分發科系時,我的分數可以上「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不過,聯招中心表示,如果學生有兩個選擇,他們可以選擇用較高的成績去就讀新分發的學校與科系,或是可以用原來的成績,留在原來分發的學校與科系。


「妳知道的,媽媽選了『輔仁大學的社會學系』。」


「那時候,阿公、阿嬤,以及妳的老師,有給你意見嗎?」


當年要填寫志願前,我問爸爸:「我去讀社會系,好否?」爸爸很阿莎力地對我說:「好啊,妳愛讀,就去讀啊。」


爸爸受的是日本教育,他讀到開南高工機械科,但是他喜歡自修文史科的資料,且一直保持閱讀日文的習慣,他還翻了日語辭典的「社會學」解釋給我看。


那妳的老師呢?」


「成績更動後,我們再回到學校去填志願。我的老師知道我想放棄較高的成績,不讀東吳企管系,而以原成績去讀輔大社會系,她很擔心我的選擇。」


我記得老師充滿無奈的表情,想不透我為什麼不讀很多人眼中的熱門科系。她一直勸我,「企管系畢業後就有很明確的工作出路,如果讀社會系,畢業後要做什麼?」


老實說,那時候,我對社會學根本沒什麼概念,也不知道這個科系要讀些什麼書,我更不知道社會系畢業要做什麼。雖然我知道,我的老師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我就是不喜歡讀企管系。想到要接觸那些企業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我就頭痛。


小時候,每當學校要求學生資料要填父母職業欄,爸爸媽媽就叫我填「金融業」。因為,爸爸任職於「信用合作社」(後來改制為銀行),而媽媽則是同時身兼很多家公司的會計。


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幫媽媽「記帳」。媽媽常常在月底之前,抱著各家公司的會計帳簿回家,叫我幫她謄寫會計帳目與金額。


「斐顯,你的功課做完了嗎?可以幫媽媽寫這一本帳簿嗎?」媽媽有很多家事要做,我是長女,其他的忙我幫不上,抄寫帳冊的事,是我能直接幫媽媽做的事。


媽媽會把帳冊搬到書桌上,接著,原子筆、長長的尺、算盤、計算機也跟著上桌。「來,你把這些資料,抄進去帳簿的左邊欄位,每一列都要用尺對好,再把金額寫上。小心,數字不要填錯了,那些『個』、『十』、『百』、『千』、『萬』啦……」每次要填寫帳簿,媽媽總是會千叮嚀萬交代。


「但是帳簿的欄位都很小格,我寫的字太大了,擠不進去。」
「你盡量把字寫小一點。我教你用鋼筆寫字,這樣寫出來的字會比較細小一點。」媽媽耐心地說。


我不是很喜歡謄寫會計帳目的工作,但是,因為這個工作之故,媽媽會給我鋼筆,讓我用鋼筆來寫字。印象中,這是我最早使用鋼筆的記憶。我很喜歡用鋼筆寫字的感覺。不過,硬是把一大串「落落長」的會計項目,擠進狹窄瘦長的欄位裡,對我仍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我那時候所寫的字體不小,偏偏記帳時,必須要用細細小小的字體,才能達成任務。因此,每次記帳時,我就得和自己所寫的字搏鬥。我寫得很辛苦。有時候寫錯了,還得用擦原子筆的專屬橡皮擦,輕輕地擦,才能修正寫錯之處。




我記得曾經在深夜幫媽媽記帳時,在昏暗不明的燈光下,我把資料或是數字寫錯了欄位,於是用著筆狀橡皮擦,一直擦呀擦的,簡直都要把帳簿的紙張擦破了。


這樣的經驗,讓我日後對「會計學」這門科目心生恐懼。說什麼我也不想在大學裡讀這門課。因此,我寧可棄「企管系」就「社會學系」。


平心而論,任何一個高中學生都難以理解,各大學裡名稱相近的相關科系,真正的差別在哪裡。有的人讀了以後,發現自己不喜歡所選的科系;有的人卻是讀了之後,發現自己能夠發揮應用。


「企管系」畢業的人,不一定個個飛黃騰達;「社會學系」畢業的人,也不一定就一事無成。當年,我的高中老師有這樣的刻板印象。但我很慶幸,我的父親鼓勵我,選擇自己想讀的科系。



現在輪到我女兒面臨同樣的考驗,我們也希望她能選擇一個她有興趣的科系,朝她想要的目標去努力。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