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斐顯
照片提供/曾道雄 教授
莫札特歌劇,台灣首演
如果你仔細看看這齣【克里特王,依多美聶歐】歌劇的演出時間,你大概會以為我是不是弄錯了?展演時間是2008年1月17~19日,是六年半前的展演活動,我怎麼會現在才來發佈文章?
沒有錯,這部歌劇早在六年半前,就已展演過了。你就算現在想看,也看不到。那麼,或許你又會問,我又為何要在六年後,才來發佈這篇文章?說來話長,這是發生在台灣藝文界的一些真實故事……
Dear Friends:
這齣在台灣首演的莫札特偉大莊嚴歌劇:「克里特王:依多美聶歐」(Idomeneo, Re di Creta), 演出至今已六年半,當時在國家戲劇院推出,三場皆滿座,這樣的冷門的莊嚴歌劇有如此多觀眾(有從中南部包遊覽車上來看的) ,可見台灣確實有知音。
這首演現場的錄影,一直沒把它拷印出來,主要是需要一筆經費,再者現在網路流行,看DVD的人與日俱減,而我本身對演出仍有些不滿意之處。但為了留下台灣作歌劇的影音與文史記錄,以及對共同參與工作的音樂家與劇場藝術家的敬意,我們還是決定將它出版(我計劃也將分贈給各縣市圖書館)。
敬請藝文界先進,知音與好友,持續給我們支持指教。
曾道雄
2014,父親節
藝文新聞,留在網站
看完曾道雄 教授的email之後,我決定到我的歷史檔案裡,把六年半前(2008年1月)的資料找出來,重新整理後,發表在我的部落格。
2008年初,我進入中央通訊社工作,擔任的職務是網路編輯,負責編輯英文藝文新聞。過去數十年來,中央社一向走的是傳統的新聞發稿路線,也就是說,主力放在新聞記者跑新聞、寫新聞稿的方式。然而,廿一世紀過了七年,全球的網路資訊迅速發展,連國際知名新聞媒體也不斷調整他們的新聞發佈方式,反倒是台灣的國家級新聞通訊機構——中央社,在這一方面不但沒什麼改善,甚至跟不上世界潮流,也不知如何處理與發揮媒體網路的功效。
2008年1月,曾道雄教授把【克里特王,依多美聶歐】歌劇展演的相關資料寄給我。我把這些資料,編輯成一則藝文新聞,發佈在中央社的網站上。(除了曾道雄教授提供的中、英文資料外,中央社也有資深外文編輯主任協助我潤飾這篇英文藝文新聞)。
展演活動結束後,我直屬的網路主管,因為只有網路工程概念,而無網路資訊概念,便要求我把藝文活動的展演新聞撤下中央通訊社的網站。我告訴他,「這些資訊留著,以後若有人想查資料,就可以找得到。」但是這個主管,認為這些展期已過的活動圖文,會占去中央社新聞網站很多記憶體容量,使得網頁承載速度變慢,堅持要我移除展演已畢的活動資訊。
「舊聞」點選就是「新聞」
當時,我曾經上網找到一個例證:1991年7月29日 ,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一篇文章,Review/Dance;Henry Yu Returns With a Style Of
His Own 報導台灣舞蹈家游好彥。
1991年是還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而2008年我卻能夠在網路世界查到這一篇藝文新聞報導。由此,我可以推論:紐約時報的新聞網站,不僅發佈即時新聞,同時也將歷史新聞「網路化」,讓一般人用關鍵字就可以搜尋得到。
游好彥1991年的藝文新聞網址如下:
照片/Archive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Website
這樣的例證,仍無法說服這位主管。我在職時,在這個主管不懂的資訊領域裡,我設法保留所有的藝文展演資訊。
當時,我心裡認為,這些藝文資訊不像社會新聞或是政治新聞,瞬息萬變。藝術文化的展演活動,是人類心智長期累積下來的豐富資源,多少藝術家嘔心瀝血,才能成就一次的展演活動。
我深知,將來中央社網站必然會把這些過期的藝文展演資訊移除,因此我就更加用心地把自己所寫的資料「全部保存下來」。不出所料,後來,我離職後,這些我編輯過的藝文資訊,全部被移除得一乾二淨。
我離開中央社也有五年半多的時間了。從曾道雄 教授在今年(2014年)父親節時,提出【克里特王,依多美聶歐】歌劇的後續計畫之後,我開始在想,還有許多被我塵封多年的藝文新聞,我也該再把這些資訊重新整理後,將來一一發表在我的部落格,以便日後有心研究藝文的人士或教授、學生容易搜尋。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