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高子洋——邱斐顯訪談心情燒錄(7)/互動/三、原民歌手.街頭獻藝——《想為台灣做一件事》


文/邱斐顯


 圖/江蓋世書道創作 F0202P1<互動 Interaction>_彩墨宣紙(2013


七、原民歌手.街頭獻藝


原住民民謠歌手高子洋,則是我一直很想做的訪談人選之一。蓋世在台北市議員任內,非常關心原住民的議題。他曾經辦過的幾次大型餐會活動,高子洋向來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嘉賓。


高子洋在1999年出版的《實話實說——阿里洋的歌系列》CD專輯裡,收錄著他的創作歌謠——《我們都是一家人組曲》。這片CD,伴著我女兒佳盈,從她幼年走到童年。我們把這片CD放在車裡,一家三口常常在車裡跟著他的歌聲大聲唱。聽那粗獷高亢的歌聲,「……熱熱的青年,漂漂的姑娘,成長在美麗的福爾摩沙……你的家鄉在那魯灣,我的家鄉在那魯灣,從前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手拉著手兒,肩並肩……」從歌聲中,我們雖然可以體會到高子洋的活力,熱情奔放,但也聽得出來,他對生存環境的鬱卒,深深感慨。


2002年初,蓋世想自我充實,跑去俄羅斯,申請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博士班課程。除了經常往返莫斯科之外,蓋世也常到政治大學去旁聽或參加研討會。他在一次學術研討會,認識了俄國教授祈諾娃(Professor Larisa Chizhova)。她來台任教於政治大學俄文系。之後,我們一家人常與祈諾娃教授(Professor Larisa Chizhova)私下聚會,有時是一起吃吃飯、聊聊天,有時一起外出到某些景點,蓋世希望她在台灣任教的期間,讓她多了解台灣的人文景象。


祈諾娃(Professor Larisa Chizhova)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教授,嬌小的身材,一頭金黃色的短髮,兩眼炯炯有神,但是笑容可掬,年紀五十多歲。她笑著用英文對佳盈說:「我可當妳的阿嬤了,我的外孫女都已經十二歲了,而妳只有七歲。」她完全不會中文,和她相處時,蓋世以英文、俄文夾雜著和她交談,我和佳盈則是全程與她用英語溝通。


2003 11 29 日,蓋世和我帶著佳盈,陪著祈諾娃教授(Professor Larisa Chizhova),到淡水的漁人碼頭走走看看。那一天,天氣很冷,空曠廣闊的漁人碼頭,颳起風來冷颼颼的。我們在碼頭餐廳用完餐之後,四個人頂著寒風,頭上的帽子、頸上的圍巾、身上的夾克,能圍的圍,能包的包,一路穿過陣陣強風,慢慢地走回公園停車場。這樣的天氣與冷風,讓祈諾娃(Professor Larisa Chizhova)想念起她的莫斯科。


我們走著走著,遠遠地就聽到一陣原住民嘹亮高亢的歌聲,漁人碼頭的公園,不時迴響。我望前一看,詫異地問蓋世道:「咦?那不是高子洋嗎?他在現場演唱?」


「走,過去和老朋友打打招呼!」蓋世就快步前行,往高子洋的攤位走去。我們三人尾隨在後,一起走向高子洋。在這個地方不期而遇,我們彼此都很高興。蓋世和高子洋熱絡地寒暄問候著,同時也向祈諾娃教授(Professor Larisa Chizhova)介紹高子洋。高子洋圓圓的臉上,戴著一隻長長、方方的太陽眼鏡,頭上戴著一頂白色的無邊帽,帽緣鑲著原住民族特有的圖案和色彩的滾邊。他看到了我們,露出了愉快的笑容。





祈諾娃教授  Larisa Chizhova(圖左),江蓋世(圖中),與高子洋(圖右)攝於淡水漁人碼頭。攝影/邱斐顯


祈諾娃教授(Professor Larisa Chizhova)就在他們兩位男士言談時,好奇地問我有關高子洋的事,她對這樣一位聲音動聽悅耳的原住民歌手,竟會出現在一個空曠廣闊,但人煙不多的海邊公園,覺得不可思議。「以他的條件,不是可以在人多的地方演唱才對嗎?」她不解地問。當時,我只能以我對高子洋有限的了解,粗略地向祈諾娃教授介紹高子洋的背景。


高子洋有著豐富的人生歷練,創作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且動人心弦的民謠歌曲,如名噪一時的「我們都是一家人」。時下有線電視台綜藝節目裡,有些流行歌手,只求外貌,不求歌藝,追逐流行品味,卻沒有真正內涵。相形之下,高子洋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然而,因為他不走商業路線,不討好主流媒體,也就沒有經紀公司來為他包裝行銷,以致於他必須很艱苦地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縱使如此,他的心中,還是不時想著「族群融合」的問題,甚至自己經濟上再窘困,也仍為這個目標而努力。他的這些特質,常常觸動著蓋世和我,這也是我們希望可以安排與高子洋訪談的原因。


2006 1 30 日,我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他,試著邀請他接受我的訪談。等我連絡上高子洋之後,蓋世與他簡短寒暄。這時,距上次蓋世在 2004 5 19 日所舉辦的大型餐會,已有一年九個月的時間了。蓋世告訴高子洋,我想邀他接受訪談。他很樂意接受訪談。我們接著討論著用什麼方式做訪談。 


「妳可以來淡水呀!」他誠懇地邀請我。但是,基於某些個人理由,我還是向他表明,希望用電話長談的方式,完成這次專訪。原本我們打算以電話訪談,後來,不知如何聊起來,我們發現雙方都有 Skype 網路電話帳號,我們最後決定以 Skype 網路電話來進行訪談。


這是我訪談以來,第一次使用這麼現代化的科技產品。網路電話跟普通電話不同之處在於,靠著電腦旁邊的麥克風,我們雙方就能對談,讓我省去用手拿著話筒的麻煩。我不用擔心一手持著話筒,另一手還要忙著寫筆記的困擾。我們透過 Skype 網路電話,暢談了近兩個小時,不但省時又方便,連電話費都省下了。


訪談結束後,我請高子洋協助提供照片,他卻傳給我好幾個圖片的壓縮檔案。對於圖檔,我學藝不精,內心暗唸:「糟了,怎麼打開?」我只顧專注著在有限的時間內,趕緊把文章趕出來,卻沒時間去研究圖片檔案如何處理。我弄得一身汗,還是望著壓縮檔案無可奈何,罷了,這個問題還是交給雜誌社的美編去解決吧! 


有趣的是,2006 2 5 日,就在我交稿前夕,這個「圖片壓縮檔案」的問題,竟然經過了數個月後,我當訪談李勤岸教授時,又再度狹路相逢。而這次,我逃不了了,只好硬著頭皮,電腦桌前,埋首苦幹。最後,竟讓我解開檔案了。不過,我是怎麼解開壓縮檔案的,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叫我再做一次,恐仍難逃失敗命運。 



延伸閱讀:

高子洋  卑南牧童流浪歌手



本文收錄於《想為台灣做一件事》,2010年出版,前衛出版社發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