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邱斐顯訪談心情燒錄(26)/走訪/二、親自登門,訪木雕家


文/邱斐顯


 圖/江蓋世書道創作 F0702P2<走訪>_彩墨宣紙(2013


二十六、親自登門,訪木雕家


我專訪木雕藝術家李龍泉,是另一個特殊的經驗。我與李龍泉聯絡後,得知他住在新竹縣竹北市。這會,我更為難了:如果我用長途電話訪談,雜誌社不負擔這筆數小時的電話費;如果要見面訪談,竹北的地形,我根本不熟悉,光是找路去到他家,恐怕就花去我不少精力。


幸好,就在此時,小邱也打算親自開車去竹北,登門拜訪李龍泉。我們三方討論後,李龍泉表示,我可以和小邱安排一同到他家,這樣,大家都節省時間,我也可以搭小邱的便車,不必自己開車找路,耗時費力。 2006 6 12 日,當天早上 11 點,我們到了他家,接著就開始我的專訪。


小邱把車子開進李龍泉家的庭院時,我看見幾個大型的雕塑,就擺在庭院裡。這個庭院,看起來頗有雕塑公園的味道。據說,不少鄰居都因為這些雕塑作品,而喜歡過來他的庭院走走。


走進屋內,客廳、飯廳、書房,隨處可見李龍泉夫婦的創意作品。李龍泉的作品,體積都相當龐大。一個得過美術大獎、用大理石做成的「石床」,占據客廳的一大片;一組命名為「視觸狀態」的木雕創意作品--木雕鏤刻的桌子與長板凳組成,則擺在客廳的另一方。李龍泉的太太鍾琴所創作之彩繪作品,體積較小,則陳列在書房的書櫃或木架上。


我和李龍泉兩人坐定位,就開始進行訪談。李龍泉髮長及肩,額頭上的髮型像個小磨菇,嘴上蓄著些許稀疏的小鬍鬚,外表乍看,一付豪邁不羈的藝術家模樣,骨子裡卻有一顆溫柔的赤子之心。他為藝術奮鬥努力的故事,深深觸動我心。原來他那些得獎作品的背後,故事道來,竟是如此坎坷與心酸。


我們訪談時,鍾琴人在廚房料理午餐。鍾琴個子嬌小,肩上髮長反倒不及李龍泉,圓圓的臉蛋上,戴著一付眼鏡,面對兩個老朋友--小邱與他的太太廖紫妃,以及一個陌生的面孔--我,她的笑容可掬,親切而且大方。


鍾琴曾當過電台主持人,她因採訪之故,才認識李龍泉。兩人相識時,李龍泉正遭逢喪妻之痛,他們因而開啟了另一段姻緣。鍾琴得知我要採訪李龍泉,她也很感興趣。


李龍泉話匣一開,暢談他的創作與生活;我振筆速寫重點;鍾琴一邊廚房裡忙,一邊豎起耳朵傾聽,聽聽李龍泉背後怎麼說她。有時一聽李龍泉說出不同意見時,她就從廚房內傳出嬌柔的「抗議」。我們的訪談進行到中午十二點半多才結束。


我們訪談一結束,我自知絕對有把握,短短數日,就可把李龍泉的報導完成。餐桌上,李龍泉夫婦、邱萬興夫婦和我五人,聊得盡興。這對藝術家夫妻,我愈談愈深入而了解更多,他們常常不辭勞累,往返三、四小時的山路車程,到新竹縣五峰鄉泰雅族「民都有田園部落」,教原住民木雕、彩繪,那股熱誠,叫我佩服。


幾天後,我完成這篇訪談報導時,蓋世看到我在文章裡提到一位原住民朋友「麗依京.尤瑪」,他很詫異地說,「咦?這是我認識的尤瑪嗎?」他想起過去黨外時期,與原住民朋友從事社會運動的回憶。他強調,「尤瑪可說是台灣早期原運中的大姐級人物哦!」


2006 6 18 日,我將文稿傳給李龍泉確認,他迅速地看完文稿並回傳:


親愛的斐顯:

傳過來的文章已閱畢
不愧是媒體的先鋒
辛苦了  謝謝
文中A簡歷的部分及 B鐵轉盤.......
→玻璃塊做了小小修正,請過目,謝了!
我會把您們的問候轉達給 麗依京‧尤瑪
祝好

龍泉‧鍾琴



延伸閱讀:


李龍泉 上山教原住民木雕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