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物專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物專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金門.人權.翁明志




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翁明志



邱斐顯


20161101日,翁明志出任懸缺已久的福建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這是翁明志第二度接下這個職務。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當選總統後,他首度接下這個職務。2008年翁明志隨著陳水扁總統下台而卸任。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翁明志再度被指派接下這個職務。2017118日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正式成立,以合署辦公模式與福建省政府共同辦公,翁明志同時也接下「服務中心執行長」的職務。


高中時代,民主意識初萌芽


翁明志是少數旅居台灣甚久,且參與台灣民主運動甚深的金門人士。他國中畢業後來台依親,就讀中壢高中。當時他的美術老師簡錦益(後來參選並當選黨外省議員),深受許信良影響,上課之際,經常批評時政。翁明志從小在金門長大,受國民黨教育影響,無論意識型態、國家認同、政治取向,與都一般金門人無異,剛開始接觸簡老師深具批判性的言論時,他十分排斥。後來他慢慢發現老師的評論有理,民主意識逐漸在心中萌芽,因而開始反思國民黨教育。


19771119日中壢事件發生,翁明志當時是大一學生(政大財稅系)。這個事件對翁明志衝擊很大。他對桃園縣長許信良從同情轉為支持,並開始買黨外雜誌來看、拜訪黨外人士,聽他們的政見發表會。看到台灣的民主運動日漸發展,翁明志心裡不斷質疑:台灣人可以選自己的縣市議員,為人民喉舌。自己的故鄉金門,長期被軍方管制,連諮詢代表都是軍方指派的,人民的權利受到諸多限制,是否合理?


翁明志大三那一年,19791210日,美麗島事件發生,黨外菁英被國民黨政府大肆逮捕,大眾媒體全面追殺民主人士,從此他開始投入為黨外人士助選。19831985年他當兵服役,他將自己所見所聞,化為文字,為金門人抱屈,並投稿到黨外雜誌,之後被軍方以特殊份子列管,直到退伍。


主張愛與非暴力的前台北市議員江蓋世,在他所著的《我走過的台灣路》一書中,以文字記下他對翁明志的介紹。


人權長跑,桃園跑到總統府


「我有一個好朋友,叫做翁明志,他跟我同年齡,一九五八年生,金門人,政治大學畢業,在學校期間,他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朋友都稱他為『翁大俠』。他在政大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木柵淹水,他租的房子淹水了,他的書籍家當全泡湯了,剛好那時候,立法院剛剛通過國家賠償法,翁明志便一狀告到法院,要求國家賠償,他因這個事件,而上了媒體,成了校園內的焦點人物。後來,他參加市議員選舉敗北,而後投身金門馬祖自救運動,要求解除金馬地區戰地戒嚴,恢復金馬人民應有權利。」


198511月底,江蓋世找翁明志討論策劃19851210日世界人權日的紀念活動。江蓋世列了三個方案,翁明志告訴他,最可行的方案是「人權長跑」,從桃園跑到台北總統府,短距離的慢跑。翁明志說:「桃園那邊的人,因為我助選過,比較熟,後勤補給較沒有問題,距離短,容易做得到。」他們兩人果真排除萬難,於1985128日從早上八點跑到晚上六點,從桃園跑到台北市總統府廣場。



翁明志(左)與江蓋世(右)攝於台北市總統府廣場。照片提供:江蓋世


19861130日,許信良等海外黑名單人士搭機返台,上萬人前往桃園機場接機,遭憲警、鎮暴警察強力封鎖和圍堵七個小時,並被消防車的強力水柱和催淚瓦斯所傷,引爆流血衝突。翁明志、江蓋世等多位《自由時代》雜誌社同事都到場採訪。當天,影像媒體「綠色小組」在現場拍攝軍警施暴鏡頭,並以最快速的時間將錄影拍攝的畫面從桃園送回台北。綠色小組這支「機場事件」的錄影帶,徹底扭轉了1986年底選舉的局勢。


成立第三映象工作室


翁明志受到很大的震撼,他心想,現場採訪的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拍到的照片,都必須再花時間整理,文字要寫,照片要沖洗,然後刊登在雜誌上、出版與行銷。錄影帶則是剪接、製作後,大量拷貝即可行銷,可以快速傳播。翁明志不久之後便離開《自由時代》雜誌社,自己創業,成立第三映象工作室。



翁明志(圖右)與周柏雅(圖左,現任台北市議員)舉著抗議布條,聲援「救援雛妓」運動。照片來源:翁明志提供。攝影邱萬興


1987715日台灣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但金門、馬祖依舊戒嚴。1987827日翁明志,與王長明、陳振堅以及其他金馬青年等多人,一起去台北縣新店市的福建省政府請願。他們要求:「解除戒嚴」、「廢除軍管」、「開放觀光」、「縣長民選」,從此揭開金馬民主運動的序幕。



照片來源:翁明志提供


他們靜坐了一個多小時之後,福建省主席不接見、不理會。他們把請願書燒掉而後離開。1987109日,他們往上請願,從立法院、行政院、監察院,到總統府一一走訪陳情。除了總統府,其他三個單位都接下請願書。但是荒謬的是,幾個月後,次年1988年,他們申請出入境證,結果境管局不核發。他們三人結伴到內政部抗議,內政部答覆說:「金門是國防部管的。」他們因此成了國民黨當局的黑名單,無法自由出入故鄉金門、馬祖。


1988520日,全台農民集結北上請願,在台北街頭爆發嚴重衝突流血事件,當天在立法院前,民進黨基層黨工詹益樺把立法院的看板敲打下來,第三映象工作室的攝影師正好全程拍攝。翁明志表示,由於影像拍得太清楚,原本有些人還以為他們是所謂的「爪爬子」,後來翁明志更因這場農運抗爭遭警方逮捕,羈押在土城看守所一個多月。


和平抗爭,撼不動軍事統治


1989年,無法返鄉的翁明志開始串聯金馬在台人士,組成「金馬愛鄉聯盟」,於1989年八二三砲戰(41週年)紀念日舉行抗議遊行,並提出「實施民主憲政、廢除戰地政務實驗」等訴求,來表達金馬地區人民對「長期軍管、人權剝削」的強烈不滿。



照片來源:翁明志提供


翁明志發現,和平抗爭,完全無法撼動國民黨「軍事統治」,因此他接受民進黨徵召於1989年底參選金馬地區立委,以示對黑名單的抗議。爾後,他要回故鄉設辦事處、發表政見,申請出入境證,依舊遭到刁難。當時內政部回覆他:「台端有礙戰地安全,不予准許。」


翁明志因而採取法律行動,控告國防部長與入出境管理局妨礙自由;並且到中正紀念堂施放「空飄政見氣球」。選舉前一週境管局才核發證件給他,讓他返鄉參選,並規定他選完第二天立刻離開金門。他在政見發表會上撕毀出入境證,表明他要留在故鄉為民主、人權奮鬥。投票次日,軍方立即送上一本新的出入境證給他,並將他強制驅逐出金門。


199151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除,但金門因仍屬戰地,隨即進入臨時戒嚴(所謂的「二度戒嚴」)。翁明志等金馬青年不服,於57日號召金馬旅台人士,在立法院前展開絕食抗議行動。這項活動,持續了11天才結束。這段時間,台灣人民也運用各種方式不斷抗爭,迫使國民黨終於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


199211月國防部宣布金門縣解除戒嚴,終於結束長達43年之久的戒嚴與實施36年的戰地政務實驗。


邀友助選,講台上下只兩人


1993年金門終於首次開放縣長民選。19941月翁明志再回金門參選縣議員。這一次翁明志邀請他的好友江蓋世遠赴金門助選。二十多年後,江蓋世在他的臉書寫下這段往事:


90年代,我曾經專程去金門,為好友翁明志助選站台。我一站上講台,一眼望去,空蕩蕩廣場,沒半個人……,只有情治人員,離我們很遠的地方,錄影蒐證。而他們的背後,則有一些金門鄉親,頭望著我們,相隔數十公尺之遠,匆匆忙忙,走來走去,就是不願走進情治人員拍攝得到的廣場內。當時,我鼓起勇氣,拿著麥克風,對著金門空氣,賣力演講……。我講完了,站在台下的翁明志,他『一個人』給我熱烈的鼓掌!」



照片來源:江蓋世提供


1998年,翁明志不惜再為民進黨一搏金門縣議員的席次,民主化仍未跟上腳步的金門,翁明志依然敗北。直到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由民進黨陳水扁接任總統後,翁明志才得以回到金門定居。此時,距他15歲離開金門的時候,已經27年了。這27年來,他在台灣所經歷的民主經驗,是一般金門子弟感受不到的。


談起金門數十年來的變遷,翁明志不得不坦白地說:「台灣的民主經驗,不適用於金門。」


翁明志指出,意識型態上,金門像是一個大眷村,長久以來受到「大中國思想」影響,加上「軍管」、「戒嚴」時間太久,地緣上離台灣也較遠,因此台灣的民主經驗鞭長莫及。國民黨一向在金門實施「指導式的民主」,數十年下來,縱使台灣的政黨輪替已經一次又一次,但是放眼望去,金門的政治由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現象,始終歷久不衰。


歷史發展,台澎金馬大不同


台灣從18951945年間,由日本殖民統治;金門卻是在國共內戰後,八年抗戰期間(1937~1945年)被日軍占領。同是日本統治,台灣的日本經驗和金門的日本經驗不大相同。


近年來,相對於台灣本島的台獨意識愈趨高漲,金門人士的政治態度其實是很矛盾的。


台灣人和金門人,各自有歷史悲情,但互相無法理解,或者因此產生誤解。台灣人遭遇國民黨軍隊在「二二八事件」中的大屠殺,金門人不曾經歷過;金門人有「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炮戰」的戰爭歲月,台灣人也感受不到。


台灣人在主張獨立時,金馬人民不但無感,而且有疑慮,因為金馬人民心裡認為,他們地理位置離中國最近,但是他們為台灣人擋子彈,得到的卻是台灣人主張的「台灣獨立」論。他們認知的台獨主張,就是要「放棄金馬」。對金馬人民而言,「放棄金馬」就等同於「回歸中國」,要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這是他們堅決反對的。


反過來說,台灣人民認為金馬人民是「中國統一論」的支持者,這顯然也是誤解。因為如果台灣能反攻中國,那當然最好。對金馬人民來說,因為他們不樂於被中國共產黨統治,也害怕中國共產黨藉機攻打金門、馬祖,因此他們才會極力反對台灣獨立。金馬人民的這種論點,與台灣島內的「獨台」持者極為相似,亦即他們希望「維持現狀」。


民主思潮,有待紮根與耕耘


金門由戰地轉型為民主常態社會過程中,最大的阻力,第一個是金門人的國家認同與意識型態。第二個是金門人民的公民意識欠缺:國民黨的勢力、宗親力量、派系(農會),以及金錢、人情包袱等,以致人民無法理性判斷候選人的政見。


過去,翁明志在金門主動參選的機會全告落選。金門始終是民進黨無法攻下的最艱困選區,民進黨至今仍沒有金門「立委」席次,最多只爭取到縣議員的席次。翁明志指出,2000年總統選舉時,金門約3%的得票率。2016年雖已成長到16%的得票率,但是解嚴已經二十多年的金馬,人民的民主思潮,仍有待積極紮根與耕耘。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延伸閱讀:



「想為台灣做一件事」影音檔 1 2010115日)



《想為台灣做一件事》自序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戒嚴前後,兩次入獄的叛亂犯許曹德:「壓迫是台灣歷史的動力!」


文/邱斐顯


許曹德,新竹人,1937年生於基隆。1947年,目睹二二八事件慘狀。1957年,考入台大政治系,1961年畢業。許曹德大學畢業後雖然從商,但是他博覽群書、認真研究國際關係。一九六○年代中期,他就很清楚地意識到「台灣應該獨立」。


19681月許曹德因與友人主張建設台灣共和國,而被國民黨以「靖台案(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罪名逮捕入獄,後於1972年移監綠島。1974年許曹德因心臟不好(狹心症)而轉送回台東軍醫院。直到1975年蔣介石總統過世,才由其子蔣經國總統特赦。


傲骨不畏二進宮



「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首任會長許曹德,要求大會把「台灣應該獨立」六個字,列入組織章程裡。攝影邱萬興。


1987715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才剛剛劃下句點。1987830日,一百四十二位坐過國民黨黑牢的政治受難者聚集台北市國賓飯店,成立「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蔡有全是當天的會議主持人。大會在討論組織章程時,首任會長許曹德站起來發言提案,要求大會把「台灣應該獨立」六個字,列入組織章程裡。由於台獨思想嚴重挑戰國民黨執政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尤其欲藉著團體組織章程去推動理念,更是無法見容於國民黨當權。因為這個緣故,解嚴後不到三個月,19871012日國民黨再以「叛亂罪」的罪名,收押許曹德與蔡有全



群眾聲援許曹德(左二拿「小蜜蜂」者)、蔡有全。攝影/邱萬興。


他們被收押的舉動,一時震驚海內外。原本,很多人以為「台灣解嚴了」,國民黨政府應該不敢再像過去白色恐怖時代,隨便編造藉口就胡亂逮人。然而,事與願違。他們被捕後,台灣的反對運動並沒有因此而停歇,反而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林宗正牧師率牧師團聲援蔡許案「台獨有罪嗎?」相片來源/林宗正。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團聲援蔡許案。攝影/邱萬興。 


一週後,19871019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組成「人人有主張台灣獨立自由」牧師團。當時,擔任牧師團總策畫的林宗正牧師,頭綁頭巾,帶領將近三百位牧師、教徒,與高俊明牧師、羅榮光牧師等人一起走上街頭,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以遊行示威的方式,聲援蔡有全、許曹德。


198819日許曹德、蔡有全的台獨案,在高等法院舉行14個小時馬拉松式的辯論庭,從早上9點半一直開到晚上1120分才結束。1988113日,蔣經國因病去世。116日,高等法院宣判蔡有全判處有期徒刑11年,許曹德10年。這樣的重判,無疑是表面維持民主自由的國民黨政府自打嘴巴。


獄中振筆回憶錄


五十歲的許曹德,故意違抗台灣高檢處三次出庭命令之後,決定於19871012日出庭與入獄。他希望這次入獄,以無畏的精神,觸動台灣歷史的地壳,引爆獨立的火山,改變台灣人的命運。


許曹德入獄後,於次年19887月至10月的三個月約一百多天裡,在溽暑難當的牢房裡,在手邊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振筆書寫,不但書寫自身點點滴滴的成長史,也書寫「台獨案第一次答辯狀」、「台獨案第二次答辯狀」,這些書稿一併收錄於《許曹德回憶錄一個台灣人的成長史》一書。這是台灣反抗歷史上第一本「人在監獄、公開偷運作品出獄、公開陳述獨立理念」的書。1989年初,鄭南榕的「自由時代出版社」為許曹德出版這本回憶錄,隨即遭到查禁。後來這本書19906月,再由前衛出版社重新出版。



《許曹德回憶錄-一個台灣人的成長史》封面,前衛出版社,1990年。


許曹德也在此書中,寫下他對台語文字化努力數十年的心血<台語文字化台灣人字母的誕生台語字母系統簡介>。許曹德在獄中,曾經收過一個弟子--江蓋世,來傳授他的這套台語字母系統。19888月,江蓋世因「六一二案」出庭而被法官下令收押,他拒絕交保,因而移送土城看守所。當時,江蓋世與許曹德、蔡有全及台語詩人陳明仁四人,都被關在土城看守所孝一舍。


學習用電腦打字


許曹德後來因李登輝接任總統而於199044日特赦出獄。出獄後,許曹德回復商人身分。他一生的事業與志業,就在「商人」與「政治犯」之間轉換來去。參與政治,是希望台灣社會有更好的未來,「台灣獨立」是他認定奮鬥的目標,從商則是生存的手段。1993年,久居新店的許曹德,代表民進黨投入新店市長補選。當年民進黨氣勢正旺,然而新店一向是國民黨的鐵票區,許曹德的敗選,並不令人意外。


2015125日,醫界聯盟主辦李鎮源百歲紀念活動,一方面紀念李鎮源,一方面紀念當年李鎮源與一百行動聯盟致力推動「廢除刑法一百條」。當天,曾經同為台獨政治犯的鄒武鑑設宴邀集解嚴以後的政治犯友人,與一百行動聯盟發起人、幹部等多人,這項邀約工作則由與鄒武鑑同案的江蓋世來連絡。


當江蓋世設法連絡許曹德時,才得知許曹德有小中風的病況。聚會那天,許曹德坐著輪椅,由妻子徐秀蘭與兒子、媳婦陪同,看到許久不見的老朋友,78歲的許曹德內心激動,他除了感念李鎮源院士之外,也懷念為台獨理念殉道的好友鄭南榕。當天餐敘時,坐在許曹德身旁的陳永興醫師,很心疼地勸阻許曹德「不要再抽煙了」。



陳永興醫師勸阻許曹德「不要再抽煙了」。攝影/林冠妙。


許曹德表示,兩、三年前,他開始學著用「ㄅㄆㄇㄈ」注音輸入的方式,在電腦的鍵盤上打字。20153月中旬,他小中風,住院一個月,復健之後出院。小中風之後,許曹德不但沒有停筆,反而更加緊努力地用手指敲打鍵盤,積極地寫他的第二本書--1990年出獄以後至今的個人史,大約20萬字。他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盡快將這本書出版。


許曹德,他堅持一生的理念,為台灣獨立奮鬥,即使兩度入獄,他也絕不懊悔。到了老年,即使有小中風,仍然無法挫敗許曹德的信心,他依然持續寫作,他希望能藉著書本,讓更多人知道台灣人為台灣獨立而努力的故事。


(本文已刊載於民報網站,2016-03-15
「台灣獨立」換十年牢  許曹德從不後悔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20160124 江蓋世邱斐顯拜訪蘇友鵬醫師


邱斐顯


2016 年  月  24 日,蘇友鵬醫師(右)與江蓋世(左)、邱斐顯(中)於診所內合影。攝影龔昭勲。


筆與相機互調換


最近幾年來,我們夫妻(江蓋世.邱斐顯)每每遇有機會訪談前輩時,我總是俯首案前,振筆疾書,而蓋世總是相機在握,時而輔助提問,從訪談當年  61 歲的林宗正牧師、71 歲的羅榮光牧師、81 歲的楊啟壽牧師、83 歲的高俊明牧師,到  90 歲的楊東傑醫師,我們都是以如此的模式進行訪談。


唯獨訪談  90 歲的蘇友鵬醫師的經驗是例外的。蓋世和我仍然一起前去拜訪,只是這回,振筆疾書的人換成是蓋世,而我則成了相機在握的攝影師,偶爾提問。我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拿筆和拿相機的差異,竟是如此之大。


2016 年  月  24 日下午  點,要拜訪蘇友鵬醫師的事,是早在十天前就安排預定好的,我們那時候料想不到,月  24 日當天的氣溫是台灣  44 年來罕見的低溫。拜訪前一天,我與蘇友鵬醫師的表侄龔昭勲再度確認,因為大家都忙,其他時間不一定安排得出來。我心想,是我們要前去拜訪,而不是要高齡  90 的老醫師出門相會,應該無妨。


那天氣溫只有攝氏  度。我們好不容易才搭上計程車。司機按著地址,找到蘇友鵬醫師位於廈門街的耳鼻喉科診所。司機很關心地問,「這麼冷,你們是要來看診嗎?」我們告訴他,我們是來拜訪朋友的。


似曾相識的診所


我們兩人走近診所大門,比原先預定的時間早了五分鐘。蓋世在門口看了一看,對我說: 「我好像來蘇耳鼻喉科看診過。」我覺得很詫異:「真的嗎?什麼時候?」他答:「我讀建中的時候,也住在這附近,我的鼻子常常過敏。這個診所,我有點眼熟。」


蓋世說的話,讓我想起:我曾在東方白(《浪淘沙》作者,本名林文德)的自傳《真與美》裡看到一段小故事:東方白提到,他讀建中時,因為壓力太大,曾去找精神科知名醫師林宗義博士(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博士之子)看診。數十年後,東方白與林宗義博士兩人在某個場合相遇,東方白告訴林宗義醫師這件往事。


蓋世和我站在診所外面,呼吸著冰冷的空氣,看到診所的燈亮著,我們就推開門進去。蘇友鵬醫師的表侄龔昭勲,早已在診所裡。我們互相打過招呼,他示意我們:「阿伯(蘇醫師)等一下就來。」


蘇友鵬醫師診所位於台北市廈門街  106-1 號,一看就是老式建築,屋齡應該也有數十年了。診所內部是狹長型的空間,候診處約占三分之一,隔著一大片木板牆,裡面就是診療室。我們穿過候診室的時候,靠牆的地方有一條長條的候診椅,但是當我們要走動的時候,走道只有兩個人並行的空間,三個人就過不去了。


昭勲把我們帶進診療室,我好奇地看看整個環境:從蘇醫師書籍成堆的書桌、器材老舊的診療台、格數眾多的病歷櫃,紙張發黃的病歷資料,到牆上掛著的白色醫師袍、醫療專用的解剖圖、藥廠送的月曆,觸目所及無一不吸引我。


極端諷刺  月  13


蘇醫師見到我們,非常熱情。他的話匣子一開,就很不容易停頓下來。為了我們來訪,他事先準備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一些要告訴我們的重點。看著這張紙條上的娟秀字跡,我們很難想像這是出自高齡  90 歲的長者之手,因為不少高齡長輩在這樣的年紀,寫出的字跡已是顫抖不已、難以辨認。



蘇友鵬醫師於訪談前整理的小筆記。攝影/邱斐顯。


蘇醫師拿著這張小紙條,開門見山地告訴我們,他生命中有兩個  月  13 日,非常極端,非常諷刺。1950 年  月  13 日,他在台大醫院被捕,被判為思想犯,叛亂罪,有期徒刑十年。


他刑期結束,自綠島回到台灣之後,因種種因緣際會,他得以重返台大醫院行醫一年。而後經李鎮源、杜詩綿、蕭道應三人為他做保證之後,才得以至台北鐵路醫院耳鼻喉科行醫。他很謙虛地說自己比其他政治受難者幸運,能有機會到處行醫。1987 年  月  13 日,他接到通知,說他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十大傑出醫師金龍獎」。


聊著聊著,蓋世向蘇醫師坦承,說他以前應該來求診過。蘇醫師隨手拿出一張舊的病歷表,他說,「某某學者也來我這裡看診過。」我湊上前去,觀看他所展示的病歷,那是沒有電腦建檔的年代,蘇醫師親手所寫的病歷記錄,字體娟秀如一。


我們問蘇醫師這個「蘇耳鼻喉科」診所的歷史,他說,「1964 年這個診所就在遮開業了。」這棟四層樓的建築,都是蘇醫師自己的,一樓是診所,樓上是住家。


五十多年前,廈門街附近的建築物都不高,甚至有患者告訴蘇醫師,他們遠遠地自新店溪的另一端,永和,就可以看見診所的招牌。蘇醫師很幽默地說,「今嘛四界攏起高厝,你就算講站在這附近,嘛強強欲看袂到我的診所啊。」


這一次的拜訪,異於我們往常的經驗。過去,我們常因明確的主題,事先擬好訪談題目,與受訪者一再確認。這次拜訪蘇醫師,則是因為  2015 年  12 月  日在「李鎮源院士百歲冥誕紀念會」的活動上,沒有足夠時間與剛認識的蘇醫師深談,所以我們另行安排拜訪。


歌唱游泳渡難關


關於蘇友鵬醫師,我們除了一點點網路上的資料外,只有昭勲提供給我們的參考資料。不過,蓋世對蘇醫師成長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所學習過的語言,深感興趣。根據昭勲的資料,我們知道:「從軍法處前往火燒島一路上,與蘇友鵬醫師銬在一起的就是胡鑫麟醫師,樺山車站短暫的行程上,胡鑫麟醫師用德語小聲地對蘇友鵬醫師說,Toten marsch, Toten marsch,……』(意為死亡行軍)。」


綠島十年,他們幾位醫師一起受刑,一起為島民、官兵醫治……那是一種患難與共的感情。









蘇友鵬醫師悼念故友前輩胡鑫麟醫師博士的文章。邱斐顯翻拍自蘇醫師的《景福醫訊》雜誌,198810月。



蘇友鵬醫師於2004815日寫給小提琴家胡乃元(胡鑫麟醫師之子)的信,以德文、日文並陳。


蓋世問:「蘇醫師,當年恁在台北帝國大學讀醫科,甘有德國人來教恁德語否?」
蘇醫師:「有啊,有一個德國教授,Kroll,來教阮說德語。」
當蘇醫師提到  Kroll 教授,我的腦海裡不斷地搜尋,我以前在哪裡看過  Kroll 教授的名字。


接著蓋世又問蘇醫師如何學音樂:「我很早就參加合唱團,我的老師是音樂家陳泗治。你們知道陳泗治牧師嗎?」我因多次訪談過幾位牧師,曾經間接瀏覽閱讀過陳泗治牧師的資料,我知道陳泗治牧師曾是淡江中學的校長,他的音樂造詣與音樂教育,造就不少學生。原來蘇醫師就是陳泗治牧師的學生。蘇醫師在  2015 年的年初,還能高歌好幾首義大利歌謠,而且  2015 年  12 月  10 日人權日,他還擔任政治受難者合唱團指揮。不僅如此,蘇友鵬醫師也拉小提琴,與游泳。



蘇友鵬醫師拉小提琴。邱斐顯翻拍自蘇醫師的照片。


一向喜歡游泳的蓋世,十分好奇地問蘇醫師:「您游的是什麼式?」
「我可以游  Butterfly(蝶式),也可以游  Breast Stroke(蛙泳)、Crawl Stroke(爬泳),和  Back Stroke(仰泳)。」蘇醫師這個年紀,仍保持一週三次游泳的習慣,而且一下水,就游一千公尺。游完了,才做  SPA(水療)來放鬆。



蘇友鵬醫師游泳。邱斐顯翻拍自蘇醫師的照片。




蘇友鵬醫師(圖中)與楊東傑醫師(圖右)都是台南一中的校友。楊東傑是學長,蘇友鵬是學弟,他們一同出席2010年的校友會。邱斐顯翻拍自蘇醫師的照片。


蘇醫師告訴我們,「本來今天下午我要去游泳的。」那天實在太冷了,只有攝氏  4  度,我竟然問了蘇醫師:「蘇醫師,是不是今天太冷了,所以沒去?」他笑著回答:「無啦。是因為你們要來  interview,我才沒去。」


「您去兜位游泳?」我接著問。
「青年公園。」
「您安怎去?」
「好天,我就騎腳踏車去。」我沒有聽錯,蘇醫師是這麼說的。他又補了一句:「若是下雨,我就駛車去。」


蘇格蘭詩人  Robert Burns


我一邊聽著蓋世與蘇醫師的對談,一邊好奇地拿著相機,在診療室內四處逡巡。後來,我去了洗手間。當我走回診療室時,不知先前蓋世問了蘇醫師什麼問題,蘇醫師竟然高歌起來。他先用德語,清唱【風流寡婦】,我趕緊用手機拍下來,無奈我的手機記憶體容量不大,一下子就沒有儲存空間了。我只好作罷。接著,蘇醫師又唱了台語歌謠【農村曲】。結果,我在拍攝過程中,把相機翻轉了,以致這段畫面不便上傳。


最後,蘇醫師竟又唱起一首歌【Comin’ Thro’ the Rye】,他說:「這是蘇格蘭詩人  Robert Burns 的作品,蘇格蘭人朗朗上口。後來連日本人也改編成日本童謠。」Robert Burns 的大名,我於1991年走訪蘇格蘭時,常常聽到蘇格蘭人民提到這位詩人。但是在台灣,我很少聽到有人提及  Robert Burns 的名字。25 年後,我從這位老政治犯醫師的口中,聽到他對我們提起這位蘇格蘭詩人    Robert Burns,這種感覺實在非常特別。



20160124 江蓋世邱斐顯拜訪蘇友鵬醫師 Comin Thro the Rye


唱完英文版的【Comin’ Thro’ the Rye】,蘇醫師又接著唱著同一曲調的日文版【故郷の空】。


一趟拜訪下來,我們的精神收穫豐盛。我們與蘇友鵬醫師的談話,他隨口提到的人物,從  Kroll 教授、陳泗治校長,到蘇格蘭詩人  Robert Burns,無論古今中外,都讓我的大腦不斷搜尋以前我曾經查閱過的資料。一位高齡  90 歲的老醫師,在嘗遍人生的「鹹、甜、苦、澀」後,還能充滿活力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這何嘗不是我們學習的最佳典範?



江蓋世(左)與蘇友鵬醫師(中)、龔昭勲(右)合照。攝影邱斐顯。



後記:


1、當天下午我們訪談之際,有兩位高中生在門外看見診所的燈亮著,就推著門進來求診。蘇醫師評估一番後,決定看診。我們因此稍稍中斷訪談,昭勲、蓋世和我三人步出診療室,移到候診處。等到蘇醫師看診、開藥,患者離開診所,我們才恢復訪談。


2、蓋世於拜訪次日(2015 年  月  25 日),寫下心得短文,公布於他的臉書。

《綠島的台大醫療團隊——訪蘇友鵬醫師》文/江蓋世



好友段震宇看到後,才傳來蘇友鵬醫師曾經接受專訪的記錄影片。




字幕中文版   https://youtu.be/kTFv6TAzju4

字幕英文版    



3、蘇友鵬醫師的德文老師:沃爾夫岡·克洛爾(Wolfgang Kroll1906 年  月  21日-1992 年  月  28 日)


4、陳泗治牧師(校長),(1911-1992


5、蘇格蘭詩人Robert Burns,世界名曲【Auld Lang Syne】也是他的作品。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Burns


Comin' Thro' the Rye


6、【故郷の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