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寵姬》是我最近所看著的冊內底,予我印象真深、非常感動的一本冊。作者是德國的歷史小說家--佩特.普朗格(Peter Prange)。
看著這本冊的時陣,我人佇圖書館,手頭已經借幾若本冊矣。我佇冊架仔看著這本冊。本來,我對宮廷內底的故事,完全無啥物興趣。坦白講,我對遐的寵妃、寵妾,為著爭取一个君王的寵倖,不擇手段去排斥別人的作法,非常袂欣賞。
但是我看著冊的封面:正手爿頂頭,一个女士用面紗遮去一部分的面容;冊中央囥的是冊名,下面一幅圖,看起來敢若土耳其伊斯坦堡的風景,博斯普魯斯海峽頂頭的景緻。我予這个封面吸引著,我的頭殼內,回想著二十幾年前(1989年)我去伊斯坦堡旅遊的記持。
彼當陣,台灣才拄開始有人去土耳其自助旅行轉來。怹真佮意彼擺的旅遊,因此開始公開招集朋友閣去一擺。我因為好奇就去報名參加。我頭一擺出國,選擇的國家和路線,就是上蓋少人去過的所在。
1989年,邱斐顯於土耳其Cappadocia。
彼當陣,土耳其的國內外通訊攏無偌好,欲敲一通國際電話,需要去郵局排隊排真久,有當時閣無一定排會著。所以我干焦會當幾若工才敲一擺電話轉來台灣。彼一擺的旅遊,阮這个台灣自助旅行團的二十外人,攏總佇土耳其行踏半個月。雖然有種種的無方便,但是土耳其這个國家,有真濟特殊的地理景緻、文化古蹟、人文歷史、宗教信仰,確實予觀光客真深的印象。
1989年,邱斐顯於土耳其某家住宿飯店。
1989年,邱斐顯與飯店吧台的土耳其員工。
這本《最後寵姬》的原文是德文版,2007年出版。但是中文版,是到2012年才出版。我佩服這本中文冊的封面設計者,伊確實設計甲真讚,予我提起來了後,就毋甘放落去。
紲落去,我閣反著一頁,頂頭寫著「序幕 希望之夜
一八九五」,看著遮的字了後,我就閣較想欲借這本冊來看。我想欲知影,一八九五年,這个影響台灣真深的年代,對世界上別个所在或者是國家,敢有啥物特別的意義?
一八九五年,清朝佇甲午戰爭失敗了後,佮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送予日本,台灣開始接受日本殖民統治。無仝款政權的轉換,予台灣人民的生活衝擊非常大。我好奇的是,敢講這一年,別个國家嘛有類似的經驗?
原來,一八九五這一年,彼當時的鄂圖曼帝國(1923年以後才改稱做土耳其共和國)境內,嘛發生無仝款的種族之間互相屠殺的代誌。
《最後寵姬》的作者,德國的歷史小說家--佩特.普朗格(Peter Prange),伊佇這本冊的中文版序,寫講:「我雖娶了土耳其女子為妻,卻是在當地觀光時才湊巧發現了後宮世界。當時我在伊斯坦堡參觀托卡比皇宮閨房,發現後宮的傳統延續到二十世紀。一九○九年,鄂圖曼帝國最後一位獨裁蘇丹王阿布杜勒哈密二世,被青年土耳其黨人拉下台並遭到放逐,帝王的後宮才遭廢棄。」
這款的旅遊收穫,予普朗格全精神投入去研究這段鄂圖曼帝國歷史,而且運用小說的筆法,寫出小說內底的人物所有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以及悲、歡、離、合的種種故事。人所講的「歷史小說」,就表示這部小說是以事實為根據,再加上作家家己欲創作的主角佇歷史當中的角色。
莫怪德國人稱呼普朗格是歷史小說天王。小說一開始,伊就描寫兩个互相敵對的民族(亞美尼亞人與庫德人)、無仝宗教信仰(基督教佮伊斯蘭教)的查某囡仔艾莉莎佮法德瑪是好朋友,怹共同面臨家庭、民族衝突,不得不手牽手行入蘇丹皇宮……,艾莉莎無興趣做寵妃,干焦數想宮外的自由,法德瑪(後來改名法蒂瑪)想空想縫,就是欲爭取鄂圖曼帝國(最後一位獨裁)蘇丹王,阿布杜勒哈密二世的寵倖。
艾莉莎有機會佇後宮內底學習外國語言,學會曉講德國語,伊後來愛著對德國來的醫生菲利斯。但是後宮之中嘛有一位太監納迪爾深深愛著艾莉莎,尾仔,甚至為著幫助艾莉莎,失去了家己的性命……法蒂瑪為蘇丹王生一个後生,但是叛變的軍官泰孚愛著法蒂瑪,他想盡辦法欲將法蒂瑪帶離後宮……
艾莉莎佮法蒂瑪怹這兩个查某囡仔,由1904年入宮,一直到1909年後宮解散,前後不過才五年的時間。等到一切情勢完全改變(帝國崩去矣,後宮被解散),怹雄雄得著自由,會當離開後宮的時陣,怹才知影皇宮外面的世界是比後宮內底閣較複雜、閣較危險,怹必須愛面臨閣較艱難的挑戰,才有法度生存下去。
蘇丹王阿布杜勒哈密二世_Sultan_Abdul_Hamid_II_of_the_Ottoman_Empire
(照片取自Wikipedia)
1909年的伊爾迪茲宮_1200px-Yildiz_palace_1909(照片取自Wikipedia)
其實,普朗格這部小說,描寫的毋干焦是這兩个女性的一生,伊描寫整個鄂圖曼帝國佇十九世紀尾、二十世紀初,所有的皇宮內底的各種身份地位的人、各種無同的種族、帝國的軍隊、要求改革的亞美尼亞反對運動鬥士、發動政變的土耳其青年、外國來的外交官、新舊政權交替的政治情勢、經濟變化……,對咱遮的毋捌這个鄂圖曼帝國(或者是土耳其共和國)歷史的人來講,這本小說是上好的教材。
托卡比皇宮_1024px-Topkapı_-_01(照片取自Wikipedia)
普朗格最後講著:「本書譯成了十五種語言,現在台灣的讀者即將看見,更讓我高興不已。姑且不論各種外在差異——也許我在書中提及的歷史,也曾經發生在某一段華人歷史上。這就是作家想藉由故事所達到的:讓故事能在每個國家、每個文化裡,被當成發生在當地的事情那樣看待。」
我相信,咱台灣人佇無仝款的政權轉移的時,一定有真濟使人感動甲流目屎的故事,遐的精彩的程度,應該嘛袂輸這本《最後寵姬》,但是欲親像有普朗格這種遐爾仔用心研究、用心寫作的歷史小說家,以及遐爾「利劍劍」的文筆,目前敢若猶真僫揣到。
附註:
佩特.普朗格(Peter Prange),一九五五年生,以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情愛享樂主義論文,得到博士學位。
他描寫東西德的小說《琥珀護身符》(Das Bernstein Amulett)問世後蜚聲國際(由德國第一公共電視台ARD搬上大螢幕)。歷史小說《公主》(Die Principessa)、《女哲學家》(Die Philosophin)、《叛逆女人》(Die Rebellin)(合稱「創世者三部曲」),高踞《明鏡》周刊暢銷排行榜好幾個月,並翻譯成十多種語言。而《價值》(Werte)一書為描寫西方思想史傑出的重要規範,還被德國總理梅克爾用來作為她歐洲願景的依據。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