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高齡九十的終身學習傳奇——楊東傑醫師(1)

文/邱斐顯

(本文刊載於2014年3月人本教育札記#297)


1942年,楊東傑就讀東京慈惠醫科大學。照片提供/楊東傑


楊東傑,一位台灣赴日留學生,遇到美軍空襲時,
戰火烽煙處,他來回穿梭;
楊東傑,他學成返台,遭逢二二八事件,
動盪時代,腥風血雨中,
他的父親被人誣陷而押入黑牢,
感受親人生死不明的痛苦;
他親眼目睹台灣士紳湯德章律師,
遭到國民黨政府軍當眾槍決,暴屍廣場的慘劇;
楊東傑,他留美深造時,
曾開車爬上曼哈頓北邊陡峭的山坡時,
突然煞車失靈,無法煞住,險些喪命;
楊東傑,他返回台灣故鄉,開始行醫濟世,
國民黨特務經常藉機找他麻煩;
楊東傑,他行醫數十年,
眼見人世間多少生老病死,
經歷過人生多少悲歡離合。

問起楊東傑,有關他對生命的態度與看法,
他則平淡地表示,「我有耶穌基督的信仰。」

楊東傑懷抱著虔誠的宗教信仰,走過九十年的歲月,
雖已一頭白髮,皺紋滿佈,視力受損,但他活到老,學到老,
無論是行醫濟世,或是關心公眾事物,他都不斷學習。
他善用最新電腦科技產品,與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連繫,
經常參與跨國電話會議,討論台灣國家大事,
九十高齡的楊東傑醫師,他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



九十歲的東傑醫師談起過去,歷歷如繪,如數家珍。攝影/江蓋世



楊東傑,台南一中、日本慈惠醫科大學畢業。曾任台大圖書館醫學院分館主任、台大醫院放射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1953年赴美深造,1956年返台,於台南自家開設楊放射科診所,開業15年。


1972年,應聘為台北馬偕醫院放射科主任。1978年再度赴美深造。1980年返台,再受聘為台北馬偕醫院放射科主任。1993年,馬偕醫院退休後,再轉往台北仁濟醫院擔任放射線科顧問,2003年,80歲的楊東傑才離開醫院職場。


凡事自己來,不假他人手


2008年,他開始使用電腦手寫板,把父親楊雲龍醫師親筆寫下的數萬字手稿,一個字、一個字輸入電腦。直到201210月,他仍持續不斷地校對這些文字稿。


楊東傑早年接受日本教育,以日語為母語,而後留學日本,及留學美國。講華語、寫漢字,都不是他所嫻熟的口語及書寫習慣,因此,用漢字來整理自己父親的手稿,是一件高難度的事。他雖然高齡,但樂此不疲。


楊東傑醫師已把他父親楊雲龍醫師的手稿,捐給台南市基督長老教會新樓醫院。楊雲龍醫師曾於1936年至1942年期間擔任台南市基督長老教會新樓醫院院長。那些手稿,是新樓醫院極為珍貴的文獻史料。



 楊東傑與父親楊雲龍醫師於台南鹽水自宅門前合影。
照片提供/楊東傑


因應訪談所需,楊東傑醫師不但自己以電子郵件寄送重要的文字檔案給我,他甚至親自到郵局,把《青春.逐夢.台灣國—掖種》一書寄給我。這本書由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等人主編,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楊東傑醫師是五位受訪者的其中一位。


2012527,台灣教授協會舉辦「刑法100條修正案20周年」座談會。那天,我遇見楊東傑醫師與他的夫人。楊東傑醫師坐在來賓席上。他的夫人想坐在後方,但那裡沒有椅子。我看見楊東傑醫師從自己的座椅旁,舉起一張空的座椅,越過其他與會的來賓,然後把椅子扛到太太所站之處,輕放下來後,再讓太太坐下。


這個舉動,讓我十分震驚,我知道醫師的年紀很大了,他怎麼能夠搬起這張厚重的座椅時,仍然身手如此矯健與穩定,絲毫不顫不抖?當我得知他高齡89歲時,我對楊東傑醫師的體能敬佩不已。


學習不間斷,用腦不停歇


2013417,我到楊東傑醫師府上訪談。出發前,我打電話到他家,向他確認路徑。出發後約半小時,我的手機響起,我聽到楊醫師的聲音。「我在樓下已先幫你找到一個停車位了。」


我好奇地問:「醫師,您還在樓下嗎?」
他回答我:「沒有,我現在在樓上,家裡。」
我十分驚訝,九十歲的老醫師,人在家裡,
用他的手機,撥打我的手機。


我認識一些七、八十歲的長輩,常常搞不清楚電信公司的電話費率。他們不是用手機撥打市話,就是用市話撥打手機。當他們收到昂貴的電話帳單時,幾乎以無法置信的態度,質疑電信公司處理有誤。


我經常要花費不少時間與精力,向這些長輩解釋:「市話撥打市話,手機撥打手機,這樣電話費才會便宜。」九十歲的楊東傑醫師,顯然對21世紀通訊科技的運用邏輯,非常清楚。


楊東傑醫師不但以電子信件與親友連繫,也能自行到郵局去包裹寄書;他白天參加研討會、記者會,晚上出席作家的新書發表會,他甚至能以網路電話,與世界各地的朋友,討論台灣的國家大事。


「昨天(2013416)晚上,我去參加林建良的新書《中國癌:旅日台灣醫師的處方箋》發表會。」楊東傑醫師笑咪咪地告訴我。


是什麼動力,讓他在90歲的年紀,仍然不斷地自我學習?楊東傑醫師回答說:「大概因為我所學的是放射線醫學,很多新進的科技研發出來之後,我必須要不斷跟進學習,才不會落後。」


留學日本時,二戰空襲期


楊東傑,192311出生於台南鹽水,19403月,台南一中畢業。畢業後即考取日本東京慈惠醫學大學。


楊東傑就讀中學時,就患有十二指腸潰瘍。他在慈惠醫學大學就學期間時,十二指腸潰瘍發作,經由放射線科教授親自以X光透視診斷出病症,加以治療。他內心十分感動,心想,這門醫學非常特殊,從人體外部透過放射線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身體內部的問題。因此,他決定專攻放射線醫學。


留日時期(1940~1947),楊東傑度過了二次大戰的戰亂生活。1945年,310日(日本陸軍紀念日)當天,美軍故意挑選此日,以B-29轟炸機對日本東京進行大轟炸。當天楊東傑剛走出車站,美軍B-29轟炸機就來了。這一場大轟炸,數以萬計的日本人喪生火海。楊東傑在炮火聲中閃閃躲躲,炸彈此起彼落,他小心翼翼穿越火光,好不容易才走回大學的研究室。


這段戰火肆虐的日子裡,楊東傑曾經為了求生,躲在便所坑過夜;他曾經為了電車無法行駛,而步行六、七個鐘頭。逃生途中,到處都有火災,以及屍體被焚燒的味道。他看到不少人因為來不及跑或沒力氣跑而死掉,甚至有人掉到溪裡。


19471月,楊東傑自日本返台。秋天之後,他到台北找工作,希望能在台大醫院服務。當時,台大醫院的放射線科還不是單獨的一個專科,而是與按摩及放射性物質治療,一同被歸類在物理治療科,而且暫無醫師缺額。楊東傑經由任職台大圖書館的表哥吳振坤教授協助,被派任為台大圖書館醫學院分館主任。楊東傑從進入台大醫學院之後,才開始接觸中文,一方面接觸患者,一方面靠自己學習。


專攻放射線,進修再進修


當時,台大醫學院院長杜聰明醫師,聘請郭松根教授來講授生理學。教授除醫學課程外,也開設法語課。「那時候,我也去修教授的法語課。」楊東傑一方面擔任台大圖書館醫學院分館主任,另一方面,只要學校有開課,他絕不錯過進修機會。


等到台大醫院有醫師職缺時,楊東傑就轉往醫院任職,一路從實習醫師到主治醫師。楊東傑升為主治醫師時,決定赴美深造,他想去接觸更進步的醫療設備,學習更先進的醫學知識。


1953年,楊東傑前往美國。他的姊夫——謝緯醫師,曾在紐澤西州 Hoboken 市的聖瑪莉醫院(St. Mary Hospital)擔任實習醫師。經謝緯醫師引荐,楊東傑開始在聖瑪莉醫院擔實習醫師。



1953年楊東傑於美國紐澤西州 Hoboken St  Mary 醫院修業。
照片提供/楊東傑 


第二年,楊東傑到費城賓州大學醫學研究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修業。他主修放射學(radiology),專職研究X光。那時候,核子醫學(Nuclear Medicine)剛問世,強調將具有微量放射性的藥劑注入血液,就可以藉此掃描和檢驗。楊東傑學習的,就是這種最先進的醫學科技。


學校裡招收的都是外國醫學生,他因此認識很多世界各國的醫生。第三年,楊東傑去費城北邊的阿賓頓紀念醫院(Abington Memorial Hospital),他順利通過院方的口試之後,獲任為該院放射科的住院醫師。


一九五○年代,楊東傑在美國深造時,超音波、電腦都沒有像現在這麼普及。1949年,超音波才首次被使用在醫療上。而談起電腦,楊東傑回憶道:「大約是1954或是1955年,我在醫學院裡看過,那時候的電腦設備很龐大,就像一個房間那麼大……」



未完待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