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深受內村鑑三啟迪: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3)文/邱斐顯

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3
邱斐顯 


內村鑑三(1861-1930),日本宗教思想家。


內村鑑三《求安錄》  高俊明深受啟迪

內村鑑三著作等身,最知名的著作是他的三部自傳:《一個基督教徒的慰藉》(1893)、《求安錄》(1893)和《我是怎樣成為基督教徒的》(1895)等。其中,《求安錄》一書,描述內村鑑三的基督教思想精華,表露他一生的信仰告白。高俊明表示,他受《求安錄》的思想啟迪,非常深遠。


內村鑑三於1930年逝世,他的墓碑上,刻有自題的信仰表白如下:

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我為日本;日本為世界;世界為基督;而一切為上帝。」換句話說,內村鑑三身為一個日本人,他愛日本,但他的祖國日本應為世界而存,應為基督而活,不可背離真理。內村鑑三自題的墓誌銘,簡單明瞭,道盡了內村鑑三一生的信仰真髓。高俊明牧師年逾八十,受訪時憶起這件事,他不需查閱任何資料,脫口即能以英文表達出內村鑑三的墓誌銘,足見他對內村鑑三的敬仰之深。


隨身攜帶小冊子  決定做基督徒

俊明不斷地探索宗教思想、閱讀宗教信仰方面的書籍,其中,《新約聖經》和內村鑑三的《求安錄》特別打動他的心。他看《新約聖經》,特地買一本小冊版本,隨身攜帶,有空就讀。他讀了《求安錄》,也是如此,一本小冊子,隨身攜帶,一有時間,就拿出來讀,書上塗滿他所畫的紅線記號。高俊明看了這兩本書之後,他經過深沉思考,而後決定:「我要做一個基督徒。」自那時起,他開始認真上教會,發憤研讀聖經。


高俊明說,他十八歲以前,還不是一個基督徒。他雖然出生於基督醫生的家庭,卻一直抗拒主的救恩,不願意聽福音,也不願意作基督徒。


然而高俊明經歷二次大戰,經常面臨死亡的恐懼,不斷思索生命的意義,終於在十八歲那年,虔心受洗成為基督徒。


內村鑑三的宗教思想,後來也影響了另一位極為有名的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やないはら ただお)(18931961)。1911年,矢內原忠雄參加內村鑑三的「聖經研究會」,而後終身信仰內村鑑三提倡的基督教「無教會主義」。矢內原忠雄曾撰寫《帝國主義下的臺灣》,這本書是研究台灣在日治時代的重要著作。他曾公開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而被迫辭去東京帝國大學教職。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飽受戰火摧殘的日本人民,這時才驚醒,矢內原忠雄的主張才是真正的愛國,才是日本重生的途徑。後來,東京帝大聘請他重返講壇,1951年,矢內原忠雄擔任東京大學第16代總長(第16任校長)。


賀川豊彥和平祈禱   高俊明語帶哽咽 


賀川豊彥(1888-1960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KAGAWA_Toyohiko_young.JPG

賀川豊彥(かがわ とよひこ,1888-1960),是基督教和平主義者、勞工運動家、傳教家,也是基督徒作家。賀川豊彥一生著作等身,出版了超過150本著作。


1907年,賀川豊彥進入神戶神學院,就讀期間,他住在神戶的貧民窟,向貧民傳道。1921-1922年,他參與神戶川崎造船所的勞資糾紛案而兩度被捕。他在牢中寫下了自傳體小說《越過死亡線》(Crossing the Deadline),日後出版,長期成為日本暢銷書。賀川豊彥分別於 1922年及 1940年,兩度來台灣演講宣教。


二戰期間,賀川豊彥因日軍侵華,向中華民國道歉,而遭到日本憲兵隊拘留。他被釋放之後,前往美國,企圖以一己之力,去阻止日本與美國爆發戰爭。但1941128,日本依然偷襲珍珠港,此事引起美國輿情沸騰,美國自二戰的孤立主義立場,轉而對日宣戰。美日兩國,因而戰事爆發。賀川豊彥的努力,終究功敗垂成,他的母國日本,最後走向敗亡的命運。


高俊明非常推崇賀川豊彥,他提到,當時美日爆發戰爭之前,兩國關係非常緊繃,有一天,賀川豊彥曾在美國太平洋西岸某地,向美國人講道,這位宗教思想家,面對會眾,他吟詩,他敬拜上帝,他為兩國的和平做祈禱。賀川豊彥力圖追求和平,阻止戰爭,而向美國會眾口中唸出祈禱詞:「太平洋的彼一邊,是我的國家日本……太平洋的這一邊,是諸位的國家美國,我願望太平洋的兩岸國家,都在神的恩典中保持和平。」當高俊明說到賀川豊彥這一段故事時,高俊明也融入當時的情境,感觸良多,而眼角滲出淚水,語帶哽咽……


未完待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求學不順遂,思索人生意義: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2)文/邱斐顯

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2
邱斐顯 



小留學生高俊明(右二),攝於東京蔡培火家。相片掃描自《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望春風,2001,第69頁。


二、求學歷程 

高俊明的三舅侯全成醫生,向來注重子女的教育,長年聘請家教來到家中來教導子女學業,也聘請音樂老師,教導鋼琴和小提琴。侯全成把三個兒子,侯書宗、侯書德和侯書文,都送去日本東京讀書,並拜託當時長住日本的蔡培火來照顧。蔡培火是高俊明的姨丈,他的太太,是高俊明母親的表姊妹。 


1939年,高俊明小學五年級,年僅11歲,就跟著表兄弟侯書德、侯書文,以及蔡培火的獨子蔡敬仁等人,離鄉背井,遠赴東瀛,當起小留學生。他們一起住在東京蔡家。就讀淀橋第四國民學校。


求學不順遂,思索人生意義 

高俊明國小畢業時,參加中學入學考試。跟他一起來的侯書文和蔡敬仁,他們一考就中;但是高俊明連續考三所中學,皆名落孫山。他考的學校越來越差,但是他依然考不上。他沒有考取任何一所日間學校。最後,他不得不去考夜間學校。


高俊明雖然出生於基督教家庭,當時他還沒有接受基督信仰,不喜歡去教會。他小時候住台南,三更半夜父母親會叫醒他起來做禮拜,那種儀式呆坐很久,既乏味又無聊。這些兒時的經驗,讓高俊明深深覺得:「人只要按良心去做,不要做壞事就好了,何必去教會?」因此宗教對高俊明而言,並非必要之事。


高俊明遠離家鄉,離開雙親,雖受親戚長輩照顧,但當時求學不順遂,再加上每天親歷戰火人生,感受死亡恐怖,目睹那些工廠的工人,有錢就去喝酒買醉,去風化區閒逛,過著沒有目標、沒有明天的生活。高俊明忍不住暗自反省:「到底人生是什麼?」 


再三反省,高俊明終於了解,生命有限,道德知識也有限;人的心靈空虛,人的信仰有限。他如同大海中迷航的船隻,渴望看到指引港口的燈塔。高俊明於是開始追求宗教信仰。他開始讀佛經,他開始讀《成長之家》,那是當時日本新興的宗教,強調每一個人要不斷成長。他也接觸當時很著名的宗教「創價學會」的相關書籍。 


內村鑑三 日本宗教思想家 



內村鑑三 (1861-1930),日本宗教思想家。圖片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Uchimura_Kanzo.jpg


當時,高俊明曾在三舅侯全成的書房裡,看到內村鑑三所著的書。他開始探索內村鑑三的宗教思想。內村鑑三(うちむら かんぞう,1861-1930),出生於江戶(東京舊名),日本明治、大正時代「無教會主義」(Non-church
Christianity)的創始人,近代日本重要的思想家與傳道人。


內村鑑三16歲時,考入北海道札幌農校,該校即為現今北海道大學的前身。札幌農校是日本第一個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的學校,創校者是美國克拉克博士(Dr. William S. Clark)。克拉克校長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在校期間不長,卻強調學生應學習自由、平等、博愛等的近代文明價值,他臨走時,留給學生一句話:「青年人,當胸懷大志!」(Boys, be ambitious!)。這句話,影響深遠,北海道大學至今仍奉為校訓。 


當時,除了內村鑑三之外,新渡戶稻造也受教於克拉克博士門下。他們同時於此接受基督信仰。新渡戶稻造後來擔任國際聯盟副秘書長。 


1890年(明治23年),內村鑑三留美回來,任教於東京第一高等中學,當時明治天皇頒布有名的「教育勅語」。189119,該校舉行了所謂的「奉戴式」,就是全校師生必須爬上台上,向安放「教育勅語」的黑油漆的小木箱子,行最敬禮。輪到內村鑑三上台時,他竟然表示拒絕向這種「偶像」行禮。此事鬧得「滿校風雨」,在新聞界的渲染之下,星火燎原,傳遍日本全國。內村鑑三馬上成了眾矢之的,「國賊」污名隨即加身。他因而失業,重病,他的妻子也因過勞成疾而過世。


信靠基督  反對日本軍國主義 

內村鑑三深受其校長克拉克博士激勵,一生致力傳揚基督福音,他曾在札幌成立獨立教會,成為日本「無教會主義」先驅。該派別主張,人只要信靠基督,不必經過任何制度儀式,就可以成為基督徒,也不一定要受洗加入教會。


內村鑑三一生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反對日本發動戰爭、侵略他國,他的言行因而得罪當道。1903年,日俄戰爭開戰前夕,內村鑑三高唱「戰爭廢止論」,公然批判軍國主義的野心政客,他反戰的主張被視為反社會、反國家的異端,但是,他的堅持與熱情,卻贏得許多日本知識份子的讚揚。 


內村鑑三曾在一場著名的演講中,提出一個問題:「人類留給後世最大遺產是什麼?」,他自己認為,留給後代子孫最有意義的、最能留芳百代的,就是「勇敢而高尚的生涯」。 



未完待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高俊明「彈石弓」打蘭花: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1)文/邱斐顯

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1
邱斐顯



 高俊明牧師(攝影/邱萬興)

 一個聽母親說故事,練習「彈石弓」的小孩童,懷抱「大衛擊敗歌利亞」的天真夢想;
 一個來自寧靜玉神的院長,接任長老教會總幹事,投入台灣政治改革,推動發表人權宣言,籲求「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一個昂首闊步的良心犯 ,走進甘地的「監獄聖殿」吟唱聖詩,走到教廷代表面前,領受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千里之遙的祝福。

高俊明的信仰之路,如荊棘中綻放的百合。
 


一、出生背景


祖父高長傳道  父親高再得行醫 


高俊明父親高再得醫師,母親高侯青蓮女士合影。相片掃描自高李麗珍口述,謝大立採訪撰述《見證時代的恩典足跡》,第44頁。


高俊明的祖父高長,是一位傳道者,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個信徒。他曾赴澎湖傳道,為澎湖基督教傳道之始。高俊明的父親高再得,1883年出生於烏牛欄教會,即現在南投埔里。高再得是高長的三子,因父親的傳道工作,而親身經歷台灣第一代傳道者的生活與傳統,便想傳道與行醫兩者兼顧,一方面立志當醫生,一方面也學習當個傳道者。


早期台灣還沒有西式醫學院,西醫仍採學徒制。高再得中學畢業後,到彰化醫館(現今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跟隨蘭大 衛 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學醫多年。1907年,高再得與侯青蓮結婚。


高俊明的母親侯青蓮,1890年生。她的父親侯皆得是一名漢醫,原是清朝的武官,來台灣之後,經營茶行。侯皆得夫婦原本並非基督徒,他們直到晚年才信主。但他們思想開明,使得長女侯青蓮免受纏足之苦,並就讀當時台灣第一所西式女子學校,台南長老教會女子學校,即現今的長榮女中。侯青蓮後來長年擔任主日學老師、長老、婦女會會長,也曾任長榮女中校友會會長、董事長等職。 


母親擅長說故事  大衛擊敗歌利亞  


牧羊少年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相片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Osmar_Schindler_David_und_Goliath.jpg


192966,高俊明牧師出生於台南。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父母親一共生育了十三個子女,高俊明排行十二。父親當醫師,家裡還有三、四位幫傭。每天晚餐後,父親都會帶領全家十多人一起吟詩、祈禱、讀聖經。高俊明回憶小時候的情景,他說:「我的父母親都是老實人,聚會時嚴肅地讀經,我小時候,並不喜歡這種聚會。」


高俊明印象中,母親很會說聖經故事。他四、五歲時,母親常用台語,說聖經故事給他聽。有一次,母親講「牧羊少年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歷歷如繪,栩栩如生,高俊明非常喜歡這個故事。


「大衛擊敗歌利亞」故事約略如下:


非利士人來襲,以色列人迎戰,非利士派出巨人歌利亞陣前叫戰。那巨人戴盔穿甲,腿綁護膝,肩背銅槍,手拿粗矛,連續四十天,向以色列人陣前叫戰,以色列方面畏縮害怕,遲遲無人敢上前應戰。


若一直無人出去擊敗歌利亞,以色列即面臨亡國命運,以色列人也將成為非利士人的奴僕。這時,年輕的牧羊人大衛,挺身而出,上前應戰。他拒絕穿上鎧甲,只拿自己的杖,挑選了五塊光滑的石子,來迎戰歌利亞。


大衛對歌利亞說:「你來攻擊我是靠刀、靠槍,但我來攻擊你是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大衛憑著對神的堅強信心,無所畏懼,用機弦甩石,一塊石子飛出,擊中歌利亞的額頭,使他應聲仆倒,面伏於地。大衛上前,殺死歌利亞,割下他的頭。非利士眾人眼見,令人聞之喪膽的巨人歌利亞,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便紛紛潰敗而逃。


英雄神話故事  高俊明「彈石弓」打蘭花

高俊明聽到母親述說這個少年大衛,為自己的民族、為自己的國家,以小擊大的英雄神話故事,高俊明感同身受,神往不已。……有一天,高俊明突發奇想,有樣學樣,竟然也想學聖經時代大衛的「彈石弓」絕技。


當時,高俊明的父親喜歡種蘭花,家中庭院裡有棵大榕樹,父親就在大榕樹下,綁著許多蛇木,蛇木上掛著好幾百盆的蘭花。讀幼稚園時,高俊明聽完母親說大衛的故事後,曾經試著想學大衛,用「彈石弓」去打擊蛇木上的蘭花。結果,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沒抓住準頭,原本要打蘭花,竟然甩著甩著,「咻!…」一顆石頭,飛進廚房去,擊中牆壁,雖沒傷到人,卻也嚇壞了忙著煮飯的幫傭。



未完待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接任總幹事,關心全台灣:壓傷蘆葦,與其同在的楊啟壽牧師(5)文/邱斐顯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祂憑真實將公理傳開。」--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三節


楊啟壽,他出自嘉義農校,卻轉而沈浸神學,奉獻原住民教育。

楊啟壽,他投身花蓮玉山神學院長達30載,他與師生拓荒開墾,

如今校園的花草樹木,隱約留下他當年辛苦植栽的身影。

楊啟壽,他擔任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期間,他參與起草及發表

「台灣主權獨立宣言」,為台灣民主人權歷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他信奉「壓傷蘆葦,祂不折斷」的疼惜理念,

他力行「壓傷蘆葦,與其同在」的實踐哲學。

這就是楊啟壽牧師。



五、社會關懷


原住民運動,風起又雲湧

這段話,雖是用來教導學生的話,然而在玉神奉獻原住民教育三十年的楊啟壽,就是如此身體力行耶穌基督的精神。從1976年到1989年,楊啟壽一直擔任玉山神學院的院長。1984年,楊啟壽再赴美國密西根州 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 攻讀神學碩士一年,此時,他接觸到西方解放神學的思想,開始希望積極培養原住民的教師人才,期待原住民學生能盡早接手玉神院長之職。



他開始接觸解放神學之際,也是台灣社會變動最大的階段。那時雖是戒嚴時期,卻也是台灣黨外運動風起雲湧、街頭狂飆的年代。當時國民黨以國家機器嚴重迫害原住民的生存之道,身為玉神院長,楊啟壽甚至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文,鼓勵學生參與原住民社會運動,這些包括:要求「廢除入山證之規定」、反雛妓運動、要求「特赦湯英伸」、抗議吳鳳神話、抗議東埔挖墳事件、還我土地運動、正名運動等。



1986年2月,楊啟壽以<釋放與暴力>為題,在開學禮拜中教導學生:「……在釋放神學上,常提到的另一種暴力,叫做『機構暴力』。這是指一種機構,或是社會制度本身,構成對別人的傷害而言。比如說,政府制定山地行政法,或藉其餘特別的行政命令規定,原住民入山也要求辦入山證,或是一些山地教會不能與其他宗教團體一樣獲得土地所有權,而必須年年繳納租金,以致傷害教會事工的正常發展,都可稱為一種機構暴力。……那些高明的暴力,以合法手段,來達成非法的目的,雖有合法的形式,但其精神卻是充滿罪惡。……我想,那些以『高明』的手段剝削欺壓原住民的日本人或是漢人,應該是比原住民更愛好暴力的人們。……」



總會總幹事,關心全台灣


若從1959年開始任教算起,楊啟壽的人生中,最精華的三十年歲月,全奉獻給玉神。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個三十年? 許多 教授或教師在教了三十年之後,早已準備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對楊啟壽來說,1989年,在他於玉神任教滿三十年之際,卻又接下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的重要任務,並開啟了他另一個階段為台灣社會的奉獻。


1985年,楊啟壽開始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副書記;1986年擔任書記;1987年擔任副議長;1988年擔任議長。1985年之前,楊啟壽曾接到一些人士的警告,這些人揚言若是他擔任總會幹部職位,玉神的募款將會減少。楊啟壽不為所動,他依然盡力做好他份內的工作


1989年,擔任總會總幹事將近二十年的高俊明牧師卸下重擔,改由楊啟壽牧師接任。繼玉神之後,楊啟壽再一次從高俊明手中接下棒子,這一次,他服務的是全台灣。


楊啟壽坦承,1971年長老教會總會所發表的「國是聲明」宣言,對他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震撼。他常常思考,教會宣教的意思是什麼?宣教的意義不就是讓信徒了解、支持並關心台灣人民的尊嚴。他明白,基督教有些教派,對台灣的民主、人權議題並不關心;而台灣有些宗教團體,常常表明與政治劃清界線,甚至要求信徒不要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楊啟壽舉例,長老教會與其他教會共同推動「2000年福音運動」,但推動了一陣子,就遇到困難,因為大家對台灣人權問題的觀點不同。



1988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議長楊啟壽(右二)及總幹事高俊明(左前二),於瑞士基督教聯盟的辦公室,與中國教會領袖會面。相片來源/掃描自楊啟壽著《傷ついた葦と共に》(日文版,中譯《與受傷的蘆葦同在》)第97


1988年,中國教會領袖開始出國訪問歐洲教會,那年由瑞士基督教聯盟邀請,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議長楊啟壽及總幹事高俊明,與中國教協的訪問團丁光洲主教等五位代表見面,談話並共守聖餐。這是中國基督教協會與台灣長老教會的第一次接觸。中國尚未開放時,台灣教會在國際舞台上,能夠強而有力地發聲;但是中國開放之後,他們的教會開始對世界發聲,當他們的聲音越來越大時,台灣教會的聲音在國際上就越難獲得重視。


六、台灣蘆葦



國際舞台上,台灣要發聲


楊啟壽接任總幹事之後,沿續長老教會總會的宣教思想,積極參與和台灣前途有關如針對二二八事件要求平反、公民投票、Say No to China等各項活動。1991年,長老教會總會舉辦一場研討會,邀請普世教協人士來台,探討如何確保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隨後「台灣主權獨立宣言」便於1991年8月20日公佈。


這份宣言的重要性,不亞於1970年以來的三份長老教會有關人權方面的宣言。尤其是面對中共開放後,基於台灣教會在世界舞台能見度大幅減少的壓力,長老教會堅決宣告:「台灣主權獨立。台灣的主權與土地屬於台灣全體住民。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同的主權獨立國家。」並主張:「一、制訂台灣新憲法;二、以台灣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三、確立台灣與中國的新關係。」這份宣言也和當時台灣社會要求台灣獨立的聲浪極為吻合。


楊啟壽於總幹事任內,積極物色接手人選。他深知,從黃武東牧師、鍾茂成牧師、高俊明牧師到他本人,都是南神出身。而長老教會總會,實際上是由前南部大會和北部大會合併而成的,如果能有一位北神出身的牧師擔任總幹事,對全體教會的發展可能較好。因此,楊啟壽到城中教會找到羅榮光牧師,邀他到長老教會總會來擔任助理總幹事。1998年,楊啟壽三屆總幹事任期結束時,羅榮光牧師獲選為下任總幹事,他也順利交棒給羅榮光牧師。


壓傷的蘆葦,日文版出書 


楊啟壽著《傷ついた葦と共に》(日文版,中譯《與受傷的蘆葦同在》)封面



楊啟壽一向認為,人要有思考與批判的能力。過去,他欣賞日本賀川豐彥牧師為貧民服務的精神,後來,當他知道後期的賀川豐彥支持日本以聖戰之名發動侵略戰爭時,楊啟壽就修正了他的觀點。楊啟壽得知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校長的矢內原忠雄教授,勇敢地批判日本殖民主義時,他由衷敬佩。


2003年,楊啟壽在日本海外幹事君島洋三郎的鼓勵下,出版《壓傷的蘆葦》(書名取自聖經以賽亞書42:3),楊啟壽以日文寫下《傷ついた葦と共に》(即《與受傷的蘆葦同在》)一書出版。楊啟壽認為:


第一,自己的一生,就像受傷的蘆葦一樣,小時沒有自信,求學時充滿挫折;


第二,當他與原住民作夥,一同工作時,他覺得原住民的命運,也像受傷的蘆葦一樣,處處充滿挫折;


第三,台灣人的歷史與命運,也像受傷的蘆葦一樣,處處充滿壓迫與挫折。


楊啟壽表示,他就是要與受苦的台灣人站在一起。這本書由日本基督教団浪花教會贊助出版,由楊啟壽的女兒楊淑雅負責封面繪製。這本以日文寫成的書,沒有中文版。


苦難的台灣,打拼為人權 



1997年,楊啟壽牧師獲頒台南神學院「榮譽神學博士」,圖片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qaes5ZaLBR9x__Iy5bFr4eQ-photopid=753


當台灣的民主運動走到二十一世紀,勇於批判與思考的楊啟壽反而開始自我反省長老教會目前的處境。他表示,因過去特殊的時空背景,長老教會當年所做所為,都勇於和受苦受難的台灣人民,堅定站在一起,不論是維護台灣人權,或是主張台灣獨立,都有正面的意義。


但是,另一方面,談到宗教信仰,他則強調,台灣已進入民主政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關懷應有所調整。教會應繼續關心人權議題,但應避開政黨之爭。長老教會可以教導信徒自我覺醒,個別信徒有自由支持自己偏好的政治黨派,也可以主張自己的政治立場,但是整個長老教會,卻不能藉著上帝之名,來為某個特定黨派或候選人背書。


楊啟壽此處所強調的,主要是在釐清一個觀點,那就是,教會對政權而言,應是在野的力量。教會要為保護人民的權利而努力,但是教會不應該急著去分享強大的政治或社會資源。他以二次大戰時德國教會和希特勒的互動模式,來闡明他的觀點。他微微一笑,自謙說道,「我是長老教會裡的 Minority(少數)。」台灣民主政治,歷經國民黨、民進黨政權輪替之後,他的政教分際的觀點,如同西方民主國家,常常於憲法上所規定的政教分立原則一樣。


楊啟壽,他出自嘉義農校,卻轉而沈浸神學,奉獻原住民教育。

楊啟壽,他投身花蓮玉山神學院長達三十載,他與師生拓荒開墾,如今校園的花草樹木,隱約留下他當年辛苦植栽的身影。

楊啟壽,他擔任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期間 ,他參與起草及發表「台灣主權獨立宣言」,為台灣民主人權歷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他信奉「壓傷蘆葦,我不折斷」的疼惜理念,他力行「壓傷蘆葦,與其同在」的實踐哲學。這就是楊啟壽牧師。  


註:

楊啟壽牧師學經簡介:

楊啟壽,1931年生,台灣嘉義人。1950年,嘉義農校畢業。1955年,台南神學院神學系畢業。1969年,英國Selly Oak CollegesBirmingham大學研究。1983年,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Th. M.)主修基督教倫理學。1984年,美國 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 神學碩士(Th. M.)。1997學年度,台南神學院榮譽神學博士。

1956~1959年,屏東九如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1959年,開始任教玉山神學院。1976年,擔任玉山神學院院長,封立牧師。1988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35屆總會議長。1989~1998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 

著有:《撒種的人》--楊啟壽玉山神學院講道集,1989年,《與受傷的蘆葦同在》(日文),2003年。


本文完畢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