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想為台灣做一件事》自序





文/邱斐顯



出這本書是我多年來的夢想,今年我終於實現了,
我終於能出這本《想為台灣做一件事》,為台灣做一點事。


1992
年,我走訪蘇格蘭。
我走在那塊土地上,深深感覺到蘇格蘭人民,
他們有自己的蘇格蘭風笛,
他們有自己的蘇格蘭短裙,
他們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與想法。
那段經歷,當時我寫了一篇《蘇格蘭風笛為誰響?》的散文,
我到了蘇格蘭,聽到他們追求的價值,
我希望台灣人民追求的價值,也能與別國人民分享。


但是,台灣人民追求的價值是什麼呢?
在藝術文化領域,
我看到了不少台灣藝文人士堅持理念、勤奮創作的身影。


本書分為三卷。
第一卷「為台灣做事工的人」,訪談的人物有三十多位,
他們長期為藝術、歷史、文學、戲劇、作曲、
繪畫、雕塑等不同藝文領域,詮釋了「台灣價值」。


這三十多位受訪者,有人在綠島坐了七年的政治獄,
出獄後憑著自己對研究台灣史的熱情,
出版了超過三十本以上的歷史書籍。
有人長期致力書寫台灣史,從他開始產生念頭,
直到【台灣史望春風】真正搬上螢光幕,
中間奮鬥努力了四年以上的時間。


有聲樂家因為拒演蔣介石,遭到學術上的政治打擊。
有作曲家嘔心瀝血創作了《二二八安魂曲》,卻只首演過一次。
有人創作一曲《我們都是一家人》,
卻在服役期間遭到約談,並送到岩灣管訓,
而三十年後,這首曲子不僅編入教科書,
甚至台海兩岸都耳熟能詳。


有人為了聯考,奮鬥了五年、七年,最後走出自己的風格。
有人夢想把小雕塑品「福爾摩沙」放大。
有人致力兒童劇的創作與展演。
有人罹癌仍從事月琴演唱,想以此鼓舞癌友。
有人在癌症病房內編寫歌子戲劇本,
有人抱病撐著劇團,希望台灣的歌子戲演出台灣的歷史。


有人不惜長途跋涉,上山教原住民木雕。
有人登百岳,彩繪玉山、奇萊山、大霸尖山等美景。
有人為台灣民主國的歷史刻版畫。
有人收拾畫筆,行醫濟世。
有人用詩,把台灣行銷國際。


有人耍弄布袋戲偶,演出歷史劇的政治戲碼。
有人投身記錄片拍攝,為弱勢人民代言。
有人為了台灣文化的傳承,致力出版事業,屢仆屢起。
有人為了記錄台灣民主運動,持續二十多年的街頭攝影。


還有諸多受訪者,本身故事之精彩,
使我無法三言兩語簡述了事。
他們的故事就完整地呈現在本書中。


這些受訪者,他們嚐過失敗,
他們也遭遇挫折或是重大打擊,
但是他們從失敗中站起來,
挫折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他們的親身經歷,
這些失敗與成功的深刻體驗,
這些「個人奮鬥史」,
就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鏡的「台灣價值」。


2006
年起,我就很想出書,
我想把這些台灣藝文人士專訪,集結成冊。
但是,這些年來,我捧著書稿,尋求出版機會,
卻四處碰壁,屢遭拒絕,或等了又等,沒有回音。


我的出書計劃一再延宕,
我的夢想也遲未實現。
再加上這四年多來,我因職場轉換,
時而參與網路編輯,
時而投入專欄寫作計劃,
時而投身教學工作,
出書計畫雖延遲,但我還是繼續寫下去。


從我開始訪談寫作,到有念頭想出書,其間與家人一再討論,
我的女兒——江佳盈,曾經出其不意地對我說:
「媽媽,妳怎麼不把訪談之外的事情,也寫進去?
電影雖然好看,但是如果有幕後花絮,更棒!我更愛看。
這本書如果寫一寫訪談的幕後花絮,一定很特別喔。」


她愛看電影【歌劇魅影】,
她更愛看【歌劇魅影】的幕後花絮;
她愛看【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
她更愛看【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的幕後花絮。
她一看再看這些幕後花絮,對這些電影的幕後製作,
編劇的功力,導演的用心,演員的努力,場景的安排……等細節,
她都能如數家珍,而且百看不厭。女兒的話給我不少創作的靈感。


於是,2006年到2010年訪談寫作期間,
這段採訪過程的心路歷程,我都記錄下來。
這就是我寫下「訪談心情燒錄」的由來,
我把這六萬多字文稿,放在本書第二卷。


本書第三卷「我的筆觸情深」,
內容包括我多年來所寫的散文及小說創作。
我的散文裡,記錄著許許多多對我有所啟發與影響的人,
包括我的父親,我的家人,政治前輩,
二十多年來的工作夥伴,以及我的所見所聞。


2010
6月,我們希望把「台灣價值」記錄下來、散播出去,
我們希望把堅持「台灣價值」理念的藝術家們的訪談錄集結成冊,
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前輩們在這數十年間,為台灣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
因此,我與我的丈夫——江蓋世長談,
我們決定尋求朋友共襄盛舉,以實現出書的夢想。
我們的心聲,終於得到迴響,有了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
我們開始日以繼夜的進行編書的工作。


1997
12月起兩年內,我曾在台大醫院癌症病房,
接受一連串的血癌化療,捱過了那段死蔭的幽谷,
最後,因著醫療人員投注心力、家人親友的精神扶持,
我走出了醫院,癒後重生。


克服血癌之後,我常常在想,
「以我的微薄能力,我能為家人親友、為台灣社會做什麼?」


2010
11月,我終於能夠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想為台灣做一件事》。
好想為台灣做一點事,出版這本書,算是一個開始吧。
在此,我感謝那些數月來,
不斷與我書信往返、提供寶貴意見的藝文前輩們,
您們的鼓勵與指導,使我能日以繼夜的奮力向前,賣力筆耕。
我感謝那些支持我這項出書計劃的朋友們,
沒有您們的支持,一個捧著書稿四處碰壁的人,
勢必難以將文稿付印出版,實現多年的夢想。


我感謝我的家人親友,
在這幾年之間給我們的支持與鼓勵。
我感謝我的丈夫——江蓋世,
幸好有他一路扶持,
與從不間斷的精神鼓勵,
這本書才能展現在各位面前。
我也感謝我的女兒——江佳盈,
她一直給我不少新奇的寫作靈感,
使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


邱斐顯於台北  2010年10月



本文收錄於《想為台灣做一件事》,2010年出版,前衛出版社發行。 




陳定南送我一本書……


文/邱斐顯


陳定南走了。台灣政治史上,一位備受推崇的楷模典範,留給台灣人民無限的追思與悼念。


2006115下午,我在電腦上工作著,透過網路,得知陳定南過世,我的心抽痛了起來。那時候,蓋世正好有事外出,我打電話通知他時,他正開著車子,電話中他也震驚地應了一聲:「呃!……」


早在知道陳定南因癌症住院治療時,我就有個念頭,想去探望他。但是,蓋世認為,探望的人很多,除了親人、家屬、朋友,還有一大堆官場人士。蓋世說:「我們也是過來人,妳生病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休息、調養。他也是。讓他享有一個平靜的療養生活吧!」


我記得,1993 年 11月,我和蓋世結婚時,當時,陳定南是立法委員。他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他送了一本書,給我和蓋世當結婚禮物。蓋世和我兩個人都非常喜歡看書,但是,在我的生命經驗裡,把書當成結婚禮物送人,我只遇到陳定南一個人這樣做。


或許他認為蓋世在街頭運動闖蕩多年,因此送書表示祝福。這本書上有著他與夫人張昭義的親筆簽名。他的舉動,間接教導我們對婚姻承諾的神聖性。


2006 年 11月 9,下午 點多,好友邱萬興(小邱)打電話來,對我說:「斐顯,我在民視新聞台,看到他們播出過去陳定南唱著台語歌謠——【快樂的出帆】的電視鏡頭。那是林炳煌提供給民視的陳年錄影帶。我突然一股衝動,跑去翻找十多年前的底片。」小邱愈說愈興奮。


「記得嗎?那次,林炳煌邀一些立委候選人去中廣攝影棚,錄製他們唱著台灣歌謠的錄影帶。除了林炳煌和那些專業的工作人員外,就只有我們兩個在攝影棚幫他們。我拿相機,妳拿家用攝影機去拍他們。記得嗎?」



陳定南唱著【快樂的出帆】,林炳煌手中拿著大字報,為陳定南提詞,邱斐顯在一旁以攝影機拍攝。攝影/邱萬興。



記得!我當然記得!那一次,我和小邱,一整天耗在中廣攝影棚,陪著這些我熟稔的立委們練唱,幫他們打拍子,幫他們提詞,幫他們拍攝錄影NG鏡頭。鏡頭裡,有盧修一、陳定南、陳水扁、謝長廷、葉菊蘭、魏耀乾等人。


這些從事民主運動的民進黨立委們,在演講台上,經常口沫橫飛,講得頭頭是道。誰知道,一進了攝影棚,個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棚內有樂隊伴奏,他們又求好心切,不希望自己的歌唱成果表現太差,所以,每個人對自己手中的台語歌謠,練了一遍又一遍。


我和小邱甚至因此機緣,而認識了曾經得過五燈獎歌唱大賽總冠軍的孫德銘先生。那天,孫德銘在攝影棚內,擔任義務指導。尤其陪著陳定南,不厭其煩,一句一句地抓著旋律,唱著歌詞。這些立委中,盧修一和陳定南都是出了名的「完美主義者」。


看著十多年前的照片,再比對著當前的局勢,真的叫人感慨萬千。陳定南去世後,家屬遵照他的遺囑,於 72小時內火化。陳定南對自己後事的處理方式,不但令我敬佩不已,也讓我百感交集。


我的父親於 2003年 12月 27過世。父親過世後,因為年關將近,殯儀館的殯葬時間安排上不甚容易。要嘛,就要安排得早,不然就要拖很久。最後我們選擇 2004年 1月 8,為父親舉辦告別式。


比起近幾年來,兩位伯父,或是三叔公、三嬸婆,父親從過世到舉行告別式,時間之短,是這些過世長輩之冠。父親告別式之後,一些親友在言談之間,無意中,常會不經意地對我母親提一下:「怎麼這麼快就辦告別式了。」


這種話,在父親剛離開人世的半年內,幾乎成了我內心自責的根源。甚至在這兩三年間,有時想起父親的告別式,我還是難以揮去內心的傷痛。現在,看到一個令台灣人民尊敬的陳定南,能如此豁達於自己的後事,甚至成為未來人們舉行告別式的楷模。我還能再自責嗎?



本文收錄於《想為台灣做一件事》,2010年出版,前衛出版社發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