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邱斐顯訪談心情燒錄(9)/危機/一、重返校園.進修深造——《想為台灣做一件事》

文/邱斐顯



  
圖/江蓋世書道創作 F0301P2<危機>_彩墨宣紙(2013


九、重返校園,進修深造


我在訪談寫作期間,也曾拜託朋友推薦值得訪談的人士。有一次,我請好友胡慧玲幫忙推薦。胡慧玲從黨外時代就投身於鄭南榕《時代》系列雜誌,並擔任雜誌總編輯。一九九○年代以後,她長期在陳文成文教基金會工作。她以文字表達情感的功力,相當深厚,許多人物傳記由她寫來,歷歷如繪。


胡慧玲建議我:「曹欽榮在建築與人權的領域裡,努力頗久,像『二二八紀念館』、『鄭南榕紀念館』、『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國家人權紀念館』,他都參與設計,他應該值得接受訪談。」


提起曹欽榮,我不禁想起在胡慧玲家裡,與曹欽榮認識的情景。二○○五年七月廿九日,林世煜和胡慧玲夫婦邀請幾個好友,到他們家聚會,聊聊中年人士的讀書經。曹欽榮夫婦,蓋世和我,都在受邀之列。胡慧玲相當好奇,像曹欽榮與江蓋世這兩位中年男士,一個五十三歲,一個四十七歲,還如此努力地重返校園,在學問上進修,攻讀博士學位,到底有什麼動力?而以這個年齡再深造,有什麼優劣之處?


「『老』學生其實比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學的是什麼。」曹欽榮一語道破。他唸的不是熱門科系,而是台北藝術大學裡比較冷門的「博物館研究所」。


「年紀大了再啃書本,吃虧的是,記憶力不如當年。」蓋世自我解嘲之後,又接著補充,「但是,見過世面多,對事情的理解、思考能力,比自己年輕時強了許多。」


曹欽榮於二○○五年時,決定再深造,但是蓋世卻是早於二○○一年的九月,就有了深造的念頭。那時候,他第一次想轉戰立委,卻於黨內初選落敗,因此,除了繼續忙於市政質詢與選民服務,另一方面,卻也開始深思他未來想做的事。蓋世常常和我討論:「如果不做議員,能做什麼呢?」蓋世一再對我說:「我好想再回去讀書!」二○○二年二月,雖然該年年底有著選舉的壓力,蓋世還是堅持申請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進修「國際關係」博士班課程。


往後幾年,蓋世進修,利用寒暑假,飛到莫斯科去,參加研討會,交報告,筆試,口試。他在家裡的時間,不是上網研讀資料,就是埋首書堆,整理他的報告。雖然是莫斯科大學的博士班課程,不過,因為他的俄文程度,剛開始時,實在太差了,幾乎把二十五年前在台大修了兩年的俄文,通通還給台大老師。莫斯科大學的老師只好讓他一邊進修,一邊要求他補強俄文。初期的報告准許他用英文寫,但將來論文必須以俄文完成。他為了趕報告,常常用手寫英文草稿,我再幫他處理英文打字。


我們都沒有想到,我們的女兒,八歲的佳盈,竟也成了爸爸的小幫手。有一回,蓋世用他慢如牛步的英打,辛苦地把手稿打成電腦文件檔。佳盈嫌他速度太慢,於是從她的書桌,轉頭到電腦桌前,湊到蓋世的臉頰旁邊,對她爸爸說了一句:「我來吧!」蓋世半信半疑地說:「妳會幫爸爸英文打字?」佳盈迫不及待得跳上電腦椅,笑道:「我來!我來!」


佳盈五歲開始接觸電腦。我不希望她只會玩電動,因此鼓勵她把喜歡看的英文書,用英文打字儲存成電腦文字檔。她也喜歡彈鋼琴,我趁機教她學會英文打字,讓她練習用雙手打字,就如同練琴一般,所以她的英打速度也被我訓練得很快。當佳盈說要幫忙打字時,起先蓋世還不相信佳盈做得到。直到蓋世親眼看見,他才相信,哇!佳盈的英打速度,令人嘖嘖稱奇。


這段期間,我們也正好遇上一件很巧合的事情。我們的鄰居好友江曉娟,借給佳盈一本很棒的書。


曉娟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她小我五歲,不過,她的女兒莊詠晴,比佳盈大一歲。我們偶爾站在公寓門前,聊聊彼此對教育的看法,有時站著一聊,就聊二十分鐘以上。


曉娟買了一本翻譯的少年小說,給她的女兒詠晴看,書名是《雷夢拉八歲》。這本書的作者是比佛利.克利爾利(Beverly Cleary)。這本書曾獲得一九八二年美國紐伯瑞(Newbery)兒童文學銀牌獎。詠晴看完這本書之後,曉娟極力向我推薦這本書,她認為佳盈一定也會喜歡。因為佳盈和詠晴兩人,就在八、九歲之齡。而這本書的主角雷夢拉,正是這個年紀。



 圖片來源:
http://www.amazon.com/Ramona-Quimby-Age-Beverly-Cleary/dp/0380709562



愛好閱讀的佳盈,看見從曉娟阿姨那裡來的新書,迫不及待馬上一睹為快。佳盈讀完這本書之後,頗有很深的感觸,她告訴我:「我的情形跟雷夢拉有點像。」我尚未看到書,根本完全不知道她所指為何:「真的嗎?哪裡像?」她的回答很俏皮:「雷夢拉的爸爸--昆比先生,想要當一個美術老師,去教學生美術,所以他辭掉工作,專心讀書,回到大學選讀藝術課程。」她還把書中的這段話,找出來給我看,然後說:「爸爸就跟昆比先生一樣!」


看完這本書,佳盈也為她的爸爸中年進修而感到驕傲。原本有一些我們必須花時間為她解釋的狀況,她在書裡都得到了解答。她甚至也從書上學到,雷夢拉的爸爸因為要唸書,所以換成媽媽扛起家庭經濟擔子,全家人在這一段時間裡,都必須共體時艱,縮衣節食,節儉度日。「我們家的情形,和雷夢拉.昆比的家裡情況很相像。」這本書給佳盈的影響可說不小。


中年進修的男士們,為了自己的「理想」而重拾書本,實在值得敬佩。蓋世如此,曹欽榮亦然。我記得一九九一年暑假,我在英國修完碩士課程,正著手書寫碩士論文之際,有一位年約六十歲的加拿大籍女士,轉來我的隔壁宿舍暫住一個半月,為的是完成她的「英國文學」博士論文。我也曾好奇地問她:「妳的年紀很大了,妳還在乎學位嗎?」


她回答我說:「我以前就一直很想完成這個夢想,然而,結婚、生子,我人生的規劃卻常常變動,現在才來修博士,的確有點晚,連我的孫女都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了,但是我很高興我終於能達成這個夢想。」事隔十多年,這位博士阿嬤的面貌,我已不記得了,但是她追求夢想,鍥而不捨的精神,卻深留我腦海中。



延伸閱讀:


曹欽榮 人權設計師、和平博物館


本文收錄於《想為台灣做一件事》,2010年出版,前衛出版社發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高子洋——邱斐顯訪談心情燒錄(8)/互動/四、淡水小店.老友相聚——《想為台灣做一件事》

文/邱斐顯
  
 

圖/江蓋世書道創作 F0201<互動>_彩墨宣紙(2013


八、淡水小店.老友相聚


我們上次和原住民老朋友高子洋見面的時候,是三年半前,蓋世於2004519日舉辦大型餐會時。他是我們舞台上的貴賓。過去數年裡,蓋世在台北市議員任內舉辦餐會,只要邀請他上台,他一定鼎力相助。2006年,我專訪高子洋時,沒有機會到淡水拜訪他。有著這樣的交情,更讓我們想趁著這個假期,到淡水探望這麼一個老朋友。


2007922日,中秋節前夕的周六中午,我們驅車前往淡水拜訪高子洋。從新店開車前往淡水,平常路況不塞車時,至少也要四、五十分鐘才能到。這一天,正好是連續假期的第一天,我們一路塞車,開了一個半小時才到。途中,蓋世不斷地練習高子洋的名曲【我們都是一家人】,起碼唱了十來遍。


幾年不見,老友相聚,分外高興。我們共進午餐,互相關心彼此近況。餐後,高子洋帶我們參觀他的「淡水留影留聲--高子洋的店」。這是一個位於淡水老街,面向淡水碼頭的小店。他的店裡,錄音、錄影的器材設備,應有盡有。


這個小店的前半段空間,有個迷你的小小舞台,想要留影留聲的歌唱者,可以站上去高歌一曲。歌唱者也可以站在小店前的人行道上,拿著無線麥克風,面向店裡的電視螢幕,背對著美麗的淡水河景,留下自己的獨特影音記錄。


高子洋幽默說道:「我這種店,我想,大概全台灣只有我這一家。」有些外國人會事先跟他預約錄影時間,也有遠道從日本而來的日本人找到他的店來。高子洋告訴我們,有一位高齡的老先生,很喜歡在他的店裡唱歌錄影,他過世後,要求家人在他的告別式上,特別播放他在淡水錄製的影音專輯。


這個小店的後半段空間,是高子洋的個人工作室,他就在裡頭創作、編曲。一來,高子洋主動邀我們進去參觀,二來,我也好奇他的創作天地,蓋世還在工作室門口「躊躇」時,我已經鑽進工作室內了。隨後,高子洋也把蓋世拉進工作室來。 



穿綠花 恤者,高子洋;著白色 恤者,江蓋世。
攝影/邱斐顯


小小的工作室裡,大約只有可容納兩、三個人轉身的空間。三道隔音設備,讓高子洋創作時,完全不受前方唱歌錄影的干擾。電腦上複雜的音樂創作軟體與程式,讓我們看得眼花撩亂,而高子洋結合電腦與音樂的科技,卻也讓我深深佩服。


走出工作室,高子洋熱情力邀我們,挑幾條歌曲唱唱,以便「留影留聲」。蓋世對他說道:「我要和你合唱那首【我們都是一家人】。」他們兩人雖是多年好友,卻從未一同唱過歌。


「手牽著手兒肩並著肩,輕輕地唱出我們的歌聲,
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現在還是一家人,永遠都是一家人……」


就這樣,一個五十多歲和一個快要五十歲的兩個中年男士,手裡拿著無線麥克風,一同唱起【我們都是一家人】。濛濛細雨中,他們走到淡水碼頭前,背對著淡水河,面向著攝影機的鏡頭,嘹亮的歌聲也跟著伴唱帶的音樂響了起來。來來往往的路人,紛紛看著他們,店裡在座一位早先前來「留影留聲」的男士,也跟著歌聲的節奏,愉快地跳起舞來。


唱著唱著,就在高歌一曲的短暫時光裡,他們彼此暫時忘記了目前事業上、生活上的種種困境,只記得好友的歌聲充滿淡水河岸……


備註:高子洋「淡水小店--留影留聲」,位於淡水鎮中正路101號後棟。


延伸閱讀:

高子洋  卑南牧童流浪歌手



高子洋——邱斐顯訪談心情燒錄(7)/互動/三、原民歌手.街頭獻藝



本文收錄於《想為台灣做一件事》,2010年出版,前衛出版社發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一份剪報,一段往事

文/邱斐顯


十多年前,當我生病住院時,我實在沒有把握--以後的日子到底會怎麼樣。最近,我從電腦檔案裡,找出聯合報記者羅曉荷所寫的報導〈江蓋世的愛情故事--盼喜劇收場〉。這篇文章記錄了一段令我難以忘懷的日子--那段蓋世與我,並肩走過的非常特別的日子:我們共同面對重病來襲,我們共同學習如何面對未知的人生。




199712月起兩年內,我曾在台大醫院癌症病房,接受一連串的血癌化療,捱過了那段死蔭的幽谷,最後,因著醫療人員投注心力、家人親友的精神扶持,我走出了醫院,癒後重生。克服血癌之後,我常常在想,「以我的微薄能力,我能為家人親友、為台灣社會做什麼?」


2005年,我開始參與台灣民主運動史專書《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1975~2000》的編輯工作。 


爾後,我以專欄寫作的方式,長期報導了30位台灣藝文界人士,他們堅持創作的理念與身影。我知道生命有限,所以我一直有個強烈的念頭,希望把這些真正能彰顯台灣價值的人物報導集結成冊。


2010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著作《想為台灣做一件事》。然而,這本書的構想與創意,卻是我的丈夫江蓋世與我兩人共同策劃、共同討論。





羅曉荷的報導〈江蓋世的愛情故事--盼喜劇收場〉全文如下:

江蓋世的愛情故事   盼喜劇收場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1998111【台北愛情海】專欄
文/記者羅曉荷


七○年代有一部著名的愛情電影「愛的故事」,描述一對年輕情侶,好不容易在貧困的環境中掙扎著,組成一個小家庭,女主角突然罹患血癌,男主角一直後悔:沒有早點賺錢,讓女主角完成留學法國的夢想,女主角卻無比堅強,片中她溫柔地對男主角說了一句「愛是永遠不必說抱歉」,成為傳誦一時的佳句。


電影中的愛情故事,有時還不若真實世界那般戲劇化。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江蓋世太太邱斐顯,在反對陣營中辛苦打拼了近十年,江蓋世當選議員後,兩人生活漸平穩,邱斐顯卻在去年十一月三十日證實罹患了血癌。


電影「愛的故事」是悲劇,現實人生倒還可能喜劇收場。江蓋世夫婦知道這個噩耗後,邱斐顯並未流淚,堅強的態度鼓舞了江蓋世,兩人深夜聊著日後療程計畫到天亮,江蓋世陪著太太住進台大醫院病房的第一天,就是把他們一歲的小女兒照片放在床前,他們深信,血癌在七○年代是絕症,在九○年代末期已經不可怕了。


邱斐顯和江蓋世大學時期都是反對運動的活躍分子,邱斐顯畢業後進入民進黨中央黨部,成為民進報的編輯,邱斐顯的友人形容,邱的性格安靜內向,也不喜歡出鋒頭;民國七十八年,江蓋世及邱斐顯同時為初次競選北縣立委的盧修一助選,邱斐顯還當過盧修一的助理,八十二年兩人在法院公證結婚前,兩人一直過著工作及收入都不是十分穩定的生活。


江蓋世是雙魚座,具有高度的浪漫及理想性格,邱斐顯性情沈靜,對於自身的理想也十分堅持,兩人一路上互相扶持;直到江蓋世當選議員,擔任女權會秘書長的邱斐顯,成為江蓋世在女權、弱勢議題上的最佳顧問,搭配得如魚得水,去年十一月中旬,邱斐顯發現身上出現大小不一的瘀青,跑到市立仁愛醫院檢查,十一月三十日,在好友台大醫師陳耀昌醫師診斷下,才確定已病魔纏身。


與他們夫妻交情深厚的盧修一,罹患癌症已數年,十一月初兩人探視盧修一時,盧修一還紅光滿面,笑起來很大聲。十一月中旬,江蓋世夫妻帶著女兒再度造訪盧修一,盧修一牽著小女孩到院子的池塘看金魚時,連十公尺的路都走不穩。十一月廿九日,縣市長投票日,江蓋世得知盧修一前一晚在蘇貞昌演講會場下跪,夫妻倆決定翌日再探望盧修一,沒想到十一月三十日,邱斐顯也證實患了血癌。


邱斐顯十二月一日進入台大醫院,當時盧修一也住台大,兩人都病體虛弱。邱斐顯住在隔離病房,沒辦法外出走動,盧修一、邱斐顯互相致贈卡片為對方打氣。盧修一的勇敢感染了江蓋世夫婦,盧修一太太陳郁秀說,盧修一已經快沒有聲音,眼睛也看不清楚了,還在病房內扯著沙啞的嗓子,大唱「愛拼才會贏」。


邱斐顯證實罹患癌症至今不過一個多月,江蓋世已覺得時間好漫長;剛開始他想瞞著太太,但接踵而至的化學治療療程,實也瞞不了人。邱斐顯表示願和江蓋世像年輕時代一樣,再度共同奮鬥,江蓋世瘋狂地尋找各類書籍,閱讀血癌病例。現在他對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瑞拉斯、已故有鵝媽媽之稱的趙麗蓮的血癌病史,都如數家珍。


最艱苦的是剛開始接受化學療程的階段,邱斐顯發高燒、嘔吐、虛弱得無法進食,江蓋世整日在醫院陪伴,強打起精神講笑話,他告訴太太:「難得我們有機會一起度蜜月。」把病中的太太逗笑了;好友的慰問卡如雪片般飛來,令江蓋世備覺溫暖。他說,從政的挫折和打擊,早就把他們訓練得無比堅強,這個難關一定會度過的。


江蓋世一方面照太太,對議會的議程也未輕忽,十二月中旬,民進黨團針對公娼覆議案發出一級動員令,黨團召集人段宜康規勸江蓋世:「如果家裡的事太忙,就不要來了。」江蓋世卻在緊要關頭出現在議場。雖然民進黨團表決後還是輸了,黨團成員對江蓋世的心意都感動萬分,江蓋世只說,從政的人,應該不能忘記對公眾的義務。


本文同時刊載於公視PeoPo網站


延伸閱讀:《想為台灣做一件事》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