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江蓋世書道創作 F0301P2<危機>_彩墨宣紙(2013)
九、重返校園,進修深造
我在訪談寫作期間,也曾拜託朋友推薦值得訪談的人士。有一次,我請好友胡慧玲幫忙推薦。胡慧玲從黨外時代就投身於鄭南榕《時代》系列雜誌,並擔任雜誌總編輯。一九九○年代以後,她長期在陳文成文教基金會工作。她以文字表達情感的功力,相當深厚,許多人物傳記由她寫來,歷歷如繪。
胡慧玲建議我:「曹欽榮在建築與人權的領域裡,努力頗久,像『二二八紀念館』、『鄭南榕紀念館』、『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國家人權紀念館』,他都參與設計,他應該值得接受訪談。」
提起曹欽榮,我不禁想起在胡慧玲家裡,與曹欽榮認識的情景。二○○五年七月廿九日 ,林世煜和胡慧玲夫婦邀請幾個好友,到他們家聚會,聊聊中年人士的讀書經。曹欽榮夫婦,蓋世和我,都在受邀之列。胡慧玲相當好奇,像曹欽榮與江蓋世這兩位中年男士,一個五十三歲,一個四十七歲,還如此努力地重返校園,在學問上進修,攻讀博士學位,到底有什麼動力?而以這個年齡再深造,有什麼優劣之處?
「『老』學生其實比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學的是什麼。」曹欽榮一語道破。他唸的不是熱門科系,而是台北藝術大學裡比較冷門的「博物館研究所」。
「年紀大了再啃書本,吃虧的是,記憶力不如當年。」蓋世自我解嘲之後,又接著補充,「但是,見過世面多,對事情的理解、思考能力,比自己年輕時強了許多。」
曹欽榮於二○○五年時,決定再深造,但是蓋世卻是早於二○○一年的九月,就有了深造的念頭。那時候,他第一次想轉戰立委,卻於黨內初選落敗,因此,除了繼續忙於市政質詢與選民服務,另一方面,卻也開始深思他未來想做的事。蓋世常常和我討論:「如果不做議員,能做什麼呢?」蓋世一再對我說:「我好想再回去讀書!」二○○二年二月,雖然該年年底有著選舉的壓力,蓋世還是堅持申請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進修「國際關係」博士班課程。
往後幾年,蓋世進修,利用寒暑假,飛到莫斯科去,參加研討會,交報告,筆試,口試。他在家裡的時間,不是上網研讀資料,就是埋首書堆,整理他的報告。雖然是莫斯科大學的博士班課程,不過,因為他的俄文程度,剛開始時,實在太差了,幾乎把二十五年前在台大修了兩年的俄文,通通還給台大老師。莫斯科大學的老師只好讓他一邊進修,一邊要求他補強俄文。初期的報告准許他用英文寫,但將來論文必須以俄文完成。他為了趕報告,常常用手寫英文草稿,我再幫他處理英文打字。
我們都沒有想到,我們的女兒,八歲的佳盈,竟也成了爸爸的小幫手。有一回,蓋世用他慢如牛步的英打,辛苦地把手稿打成電腦文件檔。佳盈嫌他速度太慢,於是從她的書桌,轉頭到電腦桌前,湊到蓋世的臉頰旁邊,對她爸爸說了一句:「我來吧!」蓋世半信半疑地說:「妳會幫爸爸英文打字?」佳盈迫不及待得跳上電腦椅,笑道:「我來!我來!」
佳盈五歲開始接觸電腦。我不希望她只會玩電動,因此鼓勵她把喜歡看的英文書,用英文打字儲存成電腦文字檔。她也喜歡彈鋼琴,我趁機教她學會英文打字,讓她練習用雙手打字,就如同練琴一般,所以她的英打速度也被我訓練得很快。當佳盈說要幫忙打字時,起先蓋世還不相信佳盈做得到。直到蓋世親眼看見,他才相信,哇!佳盈的英打速度,令人嘖嘖稱奇。
這段期間,我們也正好遇上一件很巧合的事情。我們的鄰居好友江曉娟,借給佳盈一本很棒的書。
曉娟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她小我五歲,不過,她的女兒莊詠晴,比佳盈大一歲。我們偶爾站在公寓門前,聊聊彼此對教育的看法,有時站著一聊,就聊二十分鐘以上。
曉娟買了一本翻譯的少年小說,給她的女兒詠晴看,書名是《雷夢拉八歲》。這本書的作者是比佛利.克利爾利(Beverly Cleary)。這本書曾獲得一九八二年美國紐伯瑞(Newbery)兒童文學銀牌獎。詠晴看完這本書之後,曉娟極力向我推薦這本書,她認為佳盈一定也會喜歡。因為佳盈和詠晴兩人,就在八、九歲之齡。而這本書的主角雷夢拉,正是這個年紀。
圖片來源:
http://www.amazon.com/Ramona-Quimby-Age-Beverly-Cleary/dp/0380709562
愛好閱讀的佳盈,看見從曉娟阿姨那裡來的新書,迫不及待馬上一睹為快。佳盈讀完這本書之後,頗有很深的感觸,她告訴我:「我的情形跟雷夢拉有點像。」我尚未看到書,根本完全不知道她所指為何:「真的嗎?哪裡像?」她的回答很俏皮:「雷夢拉的爸爸--昆比先生,想要當一個美術老師,去教學生美術,所以他辭掉工作,專心讀書,回到大學選讀藝術課程。」她還把書中的這段話,找出來給我看,然後說:「爸爸就跟昆比先生一樣!」
看完這本書,佳盈也為她的爸爸中年進修而感到驕傲。原本有一些我們必須花時間為她解釋的狀況,她在書裡都得到了解答。她甚至也從書上學到,雷夢拉的爸爸因為要唸書,所以換成媽媽扛起家庭經濟擔子,全家人在這一段時間裡,都必須共體時艱,縮衣節食,節儉度日。「我們家的情形,和雷夢拉.昆比的家裡情況很相像。」這本書給佳盈的影響可說不小。
中年進修的男士們,為了自己的「理想」而重拾書本,實在值得敬佩。蓋世如此,曹欽榮亦然。我記得一九九一年暑假,我在英國修完碩士課程,正著手書寫碩士論文之際,有一位年約六十歲的加拿大籍女士,轉來我的隔壁宿舍暫住一個半月,為的是完成她的「英國文學」博士論文。我也曾好奇地問她:「妳的年紀很大了,妳還在乎學位嗎?」
她回答我說:「我以前就一直很想完成這個夢想,然而,結婚、生子,我人生的規劃卻常常變動,現在才來修博士,的確有點晚,連我的孫女都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了,但是我很高興我終於能達成這個夢想。」事隔十多年,這位博士阿嬤的面貌,我已不記得了,但是她追求夢想,鍥而不捨的精神,卻深留我腦海中。
延伸閱讀:
曹欽榮
人權設計師、和平博物館
本文收錄於《想為台灣做一件事》,2010年出版,前衛出版社發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