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牧師逃過蛇吻: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7)文/邱斐顯

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7

邱斐顯



玉山神學院,位於偏僻的花蓮壽豐鄉山上,早期學生活動相片。相片掃描自《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望春風出版社,2001),第207頁。


五、玉神歲月


玉神顛沛流離  牧師逃過蛇吻


玉山神學院,是台灣第一所專為原住民設立的神學院,它的前身為1946年設立的台灣聖書學校。原本在此之前,學校有一段顛沛流離的滄桑歲月。早年,在此經營的外籍傳教士,曾借用花蓮秀林鄉富世村農業講習所來開辦學校,但是,聖書學校創辦兩個月後,國民政府收回農業講習所,導致全校師生無處棲身,只好搬到太魯閣立霧館。那是一間荒廢的日本人舊旅舍。四個月後,學校再搬到富世教會,並就近建設校舍。而後,仍不斷搬遷,四處漂泊。玉山神學院的師生,前後在台灣東海岸山區輾轉流浪十一年,遷移七處,最後才落腳花蓮壽豐鄉鯉魚潭畔現址。 


19574月,高俊明受聘為玉山神學院教員,開始培養原住民傳道人才。同年9月,高俊明就任為玉山神學院院長,開啟他在玉神耕耘十多年的歲月,直 到 1970年他獲選為第17屆長老教會總會議長,他才離開玉山神學院。 


19582月,高俊明與李麗珍結婚。1959年,玉山神學院遷址到花蓮壽豐鄉鯉魚潭畔,他們的長子高慕源出生。


高俊明在玉神時期,差一點發生意外,幸好他當時的一位學生全日昇,機智過人,高俊明得以全身而退,免生憾事。他回憶當年,「玉神」全體師生開墾 二十甲 造林地,全校師生慘澹經營,日子過得艱辛無比。有一日深夜,師生皆熟睡。這時,高俊明的一位學生全日昇,聽到蛇在附近呼吸的聲音,而突然夢中驚醒,發現了一條毒蛇,吊在離高俊明頭上不遠的木竿上,伺機而動。他輕輕叫醒高俊明,請他慢慢移動到安全處,然後把另一位仍在蛇下酣睡的同學,從腳猛力一拖。說時遲,那時快,全日昇一個箭步,一棒打死了那條毒蛇,救了高俊明及另一位同學。


阿里山鄉傳道   白天走到黑夜


高俊明與高李麗珍結婚照,相片掃描自高李麗珍口述,謝大立採訪撰述《見證時代的恩典足跡》,第46頁。


高俊明在玉山神學院院長任內,有一回夏天在阿里山鄉,他要到來吉村的佈道所,拜訪原住民學生的家庭。本來高俊明打算要搭火車去的,但是鄒族學生說,「這段路,不必搭火車,用走的就可以了!」。他們夫婦兩人就果真如學生所言,早上八點出發,開始徒步行走。途中,他們也順道拜訪其他教會,但一路下來,走走停停,總是走了數個小時後,拜會兼休息;休息完以後再繼續走。 


當時交通不發達,山路崎嶇難行,一路險象環生,牧師娘腳程走不快,他們夫婦兩人走到太陽下山、夜幕低垂。直到晚上八點,來吉佈道所的教友還看不到高俊明夫婦的蹤影。原住民的學生及教友因此紛紛拿起火把,沿路找人。高俊明夫婦在山路上走著,看到火光,才知道教友們出動來找他們...... 


上山從事原住民教學傳道,山中物質生活條件不比平地,有些人往往因而卻步,但高俊明投身其中,前後長達17年,樂在其中。他曾說過:「山地是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們一家人最嚮往的地方。」 


出國進修  黃彰輝牧師推薦


高俊明任職玉山神學院院長多年後,因精神和體力過度透支,疲憊不堪,於是就選在休假年,sabbatical  year,決定赴日進修。1962年,高俊明赴日本東京都鶴川農村傳道神學院進修,該校既有農學指導,又有神學課程,是亞洲各國傳教者深造常去之處。


高俊明日本進修一年多之後,暑假返台,19639月,他又赴英國,這次他經黃彰輝牧師推薦,選擇就讀英國伯明罕雪梨奧克學院(Selly Oak
Colleges
)。黃彰輝牧師早年負笈英國時,就曾在此處進修過。高俊明回想,自己神學院四年期間,黃彰輝牧師就是一位解決人生困惑的恩師。黃彰輝牧師的信仰、誠實、學識、國際觀、關懷學生等等,高俊明對他懷念不已。 


未完待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自願前往山區傳道: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6)文/邱斐顯

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6


邱斐顯




喬治慕勒 George Muller,相片來源:



四、台南神學院(1953


喬治慕勒孤兒院   追求夢想 

1948年,高俊明長榮中學畢業後,報考台南神學院,就讀四年制神學院的第一期生。入學考試分為筆試和口試,先前還需要教會牧師推薦函,說明考生在教會的表現。 


高俊明參加入學考口試時,主考的是黃彰輝牧師。當時黃彰輝牧師問高俊明:「你為什麼來考神學院?」高俊明引用聖經,答道:「因為基督的愛,吸引了我。」黃彰輝牧師又問他:「那麼,畢業後,你是不是想當牧師呢?」高俊明坦承道:「我不要當牧師,我要辦孤兒院。」這學生的回答讓黃彰輝牧師頗感意外,一般而言,神學生都是說將來要當牧師,或是為教會做工,而高俊明只提到最根本的動機。 


高俊明的父親留下一些土地,他想日後開設孤兒院,以便照顧孤苦無依的孩童。高俊明說明其中原委,原因是,他童年時期,閱讀過許多偉人傳記,和一些慈善事業的事蹟,尤其是英國的喬治慕勒(George Muller與日本的石井十次郎。 


喬治慕勒(George Muller18051898),是19世紀英國基督教教會領袖,他在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開辦孤兒院。終其一生,他照顧孤兒總數,超過10萬人;他使這些孤苦無依的孩童,接受正常的教育。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與台灣突增了很多孤兒。高俊明受他們兩人的影響,一直夢想有朝一日,要創設孤兒院所,來照顧無依無靠的幼童,給予他們成長茁壯的機會。高俊明坦承道,「我雖然就讀台南神學院,我從沒想到當牧師,我想辦一所孤兒院,那是我少年時代,托爾斯泰啟蒙的延續。」


許有才牧師   原住民山區傳道



許有才牧師、姬紅甘牧師娘,相片來源:


高俊明懷抱多年辦孤兒院的夢想,後來改變了。就在他畢業前幾天,屏東教會的許有才牧師,當時擔任台南神學院董事長,他應邀向畢業生致詞。許有才牧師關心原住民,經常進出山區傳道,曾被選為山地傳道委員會的主席,也擔任過基督長老教會南部大會的議長。


許有才牧師在畢業典禮上,詳細報告原住民山區傳道的情形,嚴重欠缺傳道人上山服侍。當時,高俊明聽了許有才牧師的一席話,他心想,「上帝的旨意,是盼望我走向人煙稀少的窄路,去服侍缺人照顧的羊群。」於是,高俊明下定決心,要去原住民的山區巡迴傳道。南神十二個應屆畢業生當中,他是唯一一個自願前往山區傳道的畢業生。



高俊明第一個牧會的地方在屏東。他在那裡做傳道師,深受許有才牧師夫婦照顧。他也有一段時期,獨自一人住在水門村,專事原住民巡迴傳道,又在那裡開辦了野外主日學。待在屏東的數年間,他曾說,他在那裡認識了很多平地與原住民的兄弟姊妹,終其一生,難以忘懷。



高俊明曾寫了一首小詩,描寫他翻山越嶺,向原住民傳道的心路歷程:


〈山地傳道〉


寂寞的行旅


綠山  青空


野地  小溪


處處皆美麗


寂寞的心裡


一片是淒迷





四天三夜之旅


漫長無際


探訪之地是附近的山里


其實遙遠無比


…………


想回家   應該留下


想放棄   應該前去


不願意   要去


絕對不願意   要去


已經厭膩   要去


  我心破碎


心碎萬片


神啊


救助我吧


(《瞑想的森林高俊明詩集》,p.5~7



高俊明楊啟壽   學長學弟翻山越嶺


高俊明上山傳道,去服侍缺人照顧的羊群,卻不忘記邀人同行,走向人煙稀少的窄路。楊啟壽是高俊明南神的學弟,也緊隨高俊明步履,先後接任玉山神學院院長與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高俊明就是找楊啟壽一起上山傳道。



楊啟壽牧師回憶當年,高俊明帶領他走入山區去牧會的情景。有一次,高俊明邀他一同前往高雄縣三民鄉布農族的教會訪問,訓練教會詩班及傳道,這是楊啟壽有生以來第一次進入深山的原住民教會。



他們從屏東搭最後一班巴士前往甲仙,不料中途遇到山崩,巴士司機不願再開車前往,於是放他們兩人鴿子,大巴士調頭走人。他們兩人身上帶著要送給原住民教會藥品及食物,行李相當沈重,兩人咬緊牙根,繼續挺進,摸黑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到甲仙。



隔日,他們又從甲仙走了十個小時,才到達該布農族教會。途中,一片荒野深山,無商店可購物果腹充飢,最後,雖已筋疲力竭,仍安然抵達。



楊啟壽佩服高俊明那一趟翻山越嶺,他們都耗盡體力,但高俊明從不埋怨叫苦。這段經歷,也開啟了楊啟壽從事原住民神學教育及傳道工作,以及後來的總會總幹事生涯,難怪楊啟壽常對高俊明自我解嘲道:「我這輩子被你『害』得很慘!」 



未完待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6824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向托爾斯泰看齊: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5)文/邱斐顯

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5
邱斐顯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1828—1910)在書房。相片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Leo_Tolstoi_v_kabinetie.05.1908.ws.jpg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  反對政府暴力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182899—19101120日),出身貴族,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經典的長篇小說。他一生文學創作無數,也投身各種社會運動,尤其要求教育改革。他抨擊私有財產制度,他想與農民一樣,靠著勞力過活。


托爾斯泰晚年,投注宗教探索,他認為一個基督徒,應該遵守聖經上「不得以惡還惡」的禁令,而政府訓練軍隊,發動戰爭,卻是行使暴力的機器,因此他提倡非暴力,反對一切政府的暴力形式,而成為一個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


他詮釋基督教義,見解獨特,更不時撰文批判東正教會。1901224,東正教會無法忍受他的「異端邪說」,而將他開除教籍。


托爾斯泰所著《上帝的國就在你心中》(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
),書中闡述,人應避免暴力,以及他的非暴力抵抗等思想。


印度聖雄甘地,年輕時代在南非為印度人權利而奮鬥時,就深受這本書的影響。托爾斯泰逝世前一年,曾與甘地書信往來不斷,討論非暴力思想。當時,甘地把他在南非所設立的修道場所,取名為「托爾斯泰莊園」。後來,甘地在自傳裡,特別讚揚托爾斯泰是「當代最偉大的非暴力傳道者」。


19101120,托爾斯泰病逝,家屬遵其生前遺囑,將他遺體葬於故居附近森林之內,一坏黃土,不設墓碑,不擺肖像,如同他晚年力倡簡樸生活那樣,回歸自然。


托翁簡樸生活哲學  高俊明身體力行


高俊明在日本讀書時,很喜歡閱讀托爾斯泰的作品,深受其精神感召,立志將來要實踐托爾斯泰哲學,準備為貧窮的、受壓迫的人獻身。二次戰爭結束,他返台就學讀初中時期,就想奉行托爾斯泰簡樸的生活哲學,養成規規矩矩的生活態度,每天按表操課,計劃性的讀書,勞動或歌唱。


高俊明當時嚴格自律,一天只睡三、四個鐘頭,不吃魚、不吃肉,粗茶淡飯過日子。在學校,他踢足球、打橄欖球、跳高、撐竿跳,和舉重,以鍛鍊體魄。放學後,他打掃住宅前後院。家中百盆蘭花和盆栽,他親自澆水;家中雜務,他自願幹粗活,學習托爾斯泰放下身段,力行勞動。


這時的高俊明,極力奉行托爾斯泰的禁慾主義。但是這種生活,撐了兩年,讓他外表看來,肌肉結實,身強力壯,但執行過頭了,搞得營養不良,而生了一場大病,人臥床在家,高燒不退,家人延醫,皆束手無策,恐有喪命之虞。所幸,經過漫長調養,才逐漸恢復健康。大病一場的教訓,高俊明不得不中斷這種一天二十四小時、力行托爾斯泰式的禁慾生活。


事實上,托爾斯泰也的確在他五十六歲(1884年)時,努力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他每天早晨七點起床。托爾斯泰晚年不喝酒、不抽煙、不打獵、不吃肉,徹底實踐素食主義,過著簡樸禁慾的生活。


不過,托爾斯泰的妻子索菲雅則認為,托爾斯泰的真正使命是文學創作,粗衣簡食對他的健康無益;她也不贊成托爾斯泰不斷地體力勞動,她常常為此阻止托爾斯泰。


關懷弱勢  乞丐當成「兄弟」


高俊明對托爾斯泰身體力行的哲學思想,敬重不已。托爾斯泰有貴族的身份,卻沒有貴族的驕縱,他對農夫、勞工的疼惜與尊重,他更是花時間教育農夫、勞工的小孩;他尊重每個人的人權:即使對方是一個乞丐,他也一樣尊重他。


高俊明很清楚地記得一個托爾斯泰的故事。曾經有一個乞丐向托爾斯泰求乞,當時托爾斯泰身上沒有錢,但是他伸出手臂,攬著這個乞丐,說道:「兄弟,我今天身上沒帶錢。下次我身上帶錢的話,我會給你的。」這個乞丐回到貧民窟時,滿載著高興的心情,因為托爾斯泰把他當「兄弟」一般看待。年輕的高俊明,讀到這段文字,深受感動,他覺得托爾斯泰這樣有錢有勢的人,竟能對弱勢貧民,如此愛心,這是他所要學習的。 


未完待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返鄉貨輪上唱歌跳舞: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4)文/邱斐顯

荊棘中綻放的百合高俊明牧師信仰之路(4
邱斐顯


「大久丸」貨輪( DAIKYU MARU),原為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貨輪改裝而成的人員遣返船。此為該輪依比例縮小的模型,相片來源:


三、戰後歸鄉
「大久丸」返鄉貨輪,聖經〈出埃及記〉 


1945年,二戰結束,高俊明返台心切,他想念父母親,想念故鄉,不想再待在日本。1946年1月,高俊明與表兄弟們,一起搭「大久丸」貨輪(DAIKYU MARU)返台。 


「大久丸」原本是一艘貨輪,由於載客時重量太輕,如遇風浪,船身會搖晃不穩,因此該船艙底壓了很多沙石,以增加船隻重量,船艙則鋪上蓆子,供乘客睡覺。高俊明就是搭這艘貨輪,與眾多台灣歸鄉客,從橫濱出發,搖來晃去,慢慢南行,航向闊別已久的故鄉。 


同船返台的台灣同鄉中,有一位吳振坤教授,高俊明在搭船期間,深受其影響。吳教授留學日本,專研哲學,是一位熱心的基督徒。航程中,他每天都主持「聖經研究會」,帶領大家研究〈出埃及記〉。吳振坤教授把那段航程,譬喻成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他認為出了埃及,仍要歷經各種苦難、曠野飢寒,遭遇背叛、敵人來襲……等等磨難錘鍊,要信心堅定、克服萬難,最後才能進入充滿流奶與蜜的迦南美地。高俊明聽吳振坤的講道,雖然有些細節忘了,但〈出埃及記〉的詮釋給了高俊明莫大的啟示,指引了他未來奮鬥的方向。 


蔡瑞月跳舞  高俊明唱歌謠


舞蹈家蔡瑞月,留日習舞學生照。相片來源:


「大久丸」返台航程,高俊明印象深刻,其中台灣舞蹈家蔡瑞月也同在這艘船上。蔡瑞月是台灣現代舞的先驅。她1921年出生於台南市,台南第二高等女校畢業,1937年赴日本學習現代舞,1945年畢業於日本石井漠與石井綠舞蹈研究所。二戰期間,她隨石井舞蹈團到南洋巡迴表演六百多場。


航程中,許多台灣同鄉及留學生,他們自動自發舉辦音樂會和才藝表演,以渡過這漫長的海上之旅。蔡瑞月則表演舞蹈。蔡瑞月事先請高俊明、侯書德、侯書文等幾位年輕人,練習唱台灣民謠,練好之後,就請他們唱歌伴奏,她再跟著節奏編舞。



高俊明記得,他們當時唱著一首由黃得時所作的台灣民謠【美麗島】,歌詞如下:


「你看咧!一、二、三,水牛食草過田岸,

鳥鶖娘仔來作伴,尻脊頂騎咧看懸山。

美麗島,美麗島,咱台灣!」


蔡瑞月站在「大久丸」甲板上,迎著太平洋,編跳出「印度之歌」、「咱愛咱台灣」,同船返鄉心切的台灣同鄉,成了她返台前的第一批觀眾。


1947年蔡瑞月曾經於台北中山堂表演,轟動藝術圈;她與來自中國的詩人雷石榆相戀,結婚生子。1949年,雷石榆因匪諜罪名遭驅逐出境後,蔡瑞月也受牽連而入獄,從台北保安處、內湖監獄到綠島,長達三年。1953年出獄後,她依然舞動人生,終身不輟,她在台北成立「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為台灣培育優秀的舞者。1983年蔡瑞月與兒子雷大鵬移民澳洲,1999年她返台進行舞作重建「牢獄與玫瑰——蔡瑞月的人生浮現」。2005年,蔡瑞月病逝於澳洲。 


戰爭結束,返鄉貨船,因緣際會,高俊明與蔡瑞月船上相遇,蔡瑞月跳舞,高俊明等人唱歌,……。往後的際遇,雖各有不同,但是蔡瑞月因匪諜案遭牽連而入獄,高俊明後來也因人權案而牽連入獄,卻有相似之處。 


未完待續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